谒金门(丁酉冬昌山渡)
江水绿。江上数峰如簇。唤渡小舟来岸北。_舆行太速。
素艳窗纱笼玉,不负看花心目。今夜知他何处宿。断魂沙路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泛绿。江面上几座山峰紧密排列。招呼一艘摆渡船到北岸来接我。然而,我的行程太过急促。
窗外秀雅的花朵映照在如玉般的窗纱上,不辜负观赏美景的心情和眼界。今晚不知在哪处歇息。断肠沙路曲径通幽。
去完善
释义
1. 江水绿:指江水的颜色是绿色的。
2. 簇:指聚集在一起的事物或人。这里形容山峰的密集。
3. 唤渡:呼唤摆渡船。
4. 小舟:小型的船只。
5. 岸北:北岸。
6. 舆:车辆。这里指乘船。
7. 太速:太快。
8. 素艳:白色的花朵。
9. 窗纱:窗户上的纱布。
10. 笼玉:形容花朵洁白如玉。
11. 看花心目:欣赏花卉时的心情。
12. 今夜:今晚。
13. 知他何处宿:知道自己在何处过夜。
14. 断魂:形容极度悲伤。
15. 沙路曲:弯曲的沙子铺成的道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冬日渡江时的所见所感。江水一片绿色,江上的山峰如同簇拥在一起。渡口的小船来到北岸,供人摆渡。景色优美,引人入胜。“素艳窗纱笼玉”描述了窗外的一片白色美景,让人陶醉其中,心情愉悦。
然而,随着夜幕降临,一切变得模糊不清。作者不知道今晚将在何处过夜,心情变得惆怅。最后一句“断魂沙路曲”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将读者带入一种深沉的思绪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丁酉冬,昌山渡口,诗人赵师侠临风咏叹,写下了这首《谒金门》。这一时期,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赵师侠作为南宋文人,仕宦多年,曾官至吏部侍郎。然而,面对国家的困境,他深感无力回天。在这种背景下,他以诗为剑,抒发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昌山渡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是南宋时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温州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随着金兵南下,这里也受到了战争的摧残。赵师侠在昌山渡,目睹了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悲痛。
他在诗中写到:“万里家山一望收。”这是他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对家乡的忧虑。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他的诗句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民生疾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