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墓
山水不改色,残碑空藓衣。
多年翁仲在,寒食子孙稀。
魈鬼时凭树,虞人夜伏机。
悲凉眼前事,火葬未全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水的颜色依旧不变,残留的石碑被青苔覆盖。
许多年过去了,守卫者们仍然坚守在那里,但清明节扫墓的人已经很少了。
偶尔会有诡异的身影在树林间徘徊,猎人和野兽在夜间潜伏寻找机会。
看到这些令人悲痛的场景,我不禁感叹:虽然火葬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但它并没有完全错误。
去完善
释义
1. 山水不改色:形容山水的颜色依然如故,没有发生变化。
2. 残碑:破损的石碑。
3. 空藓衣:长满苔藓的墓碑。
4. 翁仲:古代坟墓前用作守卫的石人。
5.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6. 魈鬼:传说中的一种妖怪,居住在山中或坟地。
7. 虞人:管理山林的人,这里指扫墓者。
8. 火葬:焚烧尸体以供安葬的方式。
去完善
赏析
《废墓》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残碑、翁仲、魈鬼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山水不改色”传达出大自然的永恒与无情,而“残碑空藓衣”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诗人通过描述翁仲、魈鬼、虞人等形象,揭示了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的道理。最后两句“悲凉眼前事,火葬未全非”则表现出作者对于火葬这一新事物的宽容态度,认为它并非完全不可接受。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幽远,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废墓》是南宋诗人宋庆之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高宗时期(公元1127-1162年),即靖康之难后,南宋初年。在这个时期,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宋庆之在靖康之难后的南宋初年,经历了一系列人生波折。他原本出身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战乱中家道中落,辗转流离,深感世态炎凉。在这段困苦的生活中,他对人生的感悟愈发深刻,对历史、对社会有了更多反思。
在时代背景下,南宋初年的社会氛围显得极为沉重。一方面,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南宋政权尚未稳固,朝野内外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庆之的内心充满了忧郁和感慨,他的诗歌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这首《废墓》正是宋庆之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内心写照。诗中以废弃的坟墓象征当时的家国破碎,生民涂炭,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沉痛反思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宋庆之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深沉情感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