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借不借借
识尽甘辛百草头,鼻无牵纆得优游。
不知有去成知有,始信南泉唤作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品尝了无数种味道的百草,不再被鼻子上的缰绳束缚,悠然自得。
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才相信南方的山泉可以呼唤出勤劳的水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借借不借借:此句源自北宋僧人释正觉的诗《借借不借借》。诗句中的“借借不借借”是一种表达修辞,实际上传达的是“不需要借助外力”的含义。这里的“借借”表示求助于别人,而“不借借”则表示并不需要借助他人,意味着独立自主。
2. 识尽甘辛百草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和情感的波折。"识尽甘辛"是指体验过人生的甜蜜和辛酸。"百草头"是比喻,用自然界中百草的生长来形容生活的丰富多彩。
3. 鼻无牵纆得优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摆脱了外物的束缚,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鼻无牵纆"意为没有外界事物的困扰和羁绊。"优游"表示自由自在的状态。
4. 不知有去成知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认识的转变。"不知有去"表示以前对某些事物的无知或误解,"成知有"则表示经过时间沉淀,最终明白了真相。
5. 始信南泉唤作牛:这句诗引用了佛教禅宗的一个公案。"南泉"是唐朝时期禅宗的一位著名禅师。据记载,有一次,南泉禅师给僧众讲法时,突然对着一头牛喊了一声"牛"。后来有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是让人不要执着于文字相,要直指人心。这里诗人用"始信南泉唤作牛"来表示自己终于领悟到了禅宗的奥妙。
去完善
赏析
《借借不借借》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正觉的作品,以草木为引子,暗含人生哲理。首句“识尽甘辛百草头”,意为诗人通过对各种草的观察体验,了解到草木世界的复杂和多样,这象征了人们对世间事物的认知过程。第二句“鼻无牵纆得优游”,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超脱态度,即不拘泥于世俗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接下来的两句:“不知有去成知有,始信南泉唤作牛”,则是诗人的点睛之笔。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百态的看法,他劝诫人们不要执着于现象上的得到与失去,保持淡泊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借借不借借》是宋代诗人释正觉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动荡不安的时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社会经济、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释正觉(1091-1157),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他在北宋灭亡后,南下避难,流寓江南,晚年隐居杭州西湖。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可谓起伏跌宕,先是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后被贬谪到黄州,后又因政治斗争被贬谪到惠州,最后被赦免,回到杭州西湖隐居。
在这个时期,宋朝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内忧。北方的金国入侵,中原大片土地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方的南宋政权则在内斗不已,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释正觉的诗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心。
在这首诗中,“借借不借借”是诗人的自嘲之词,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嘲讽。他以自己为例,讽刺了当时的权贵们只知享受,不顾民间疾苦的社会现象。这种尖锐的讽刺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使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