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人日集蟆颐视堰

标题包含
人日集蟆颐视堰
大江拆两股,小江分一支。 秋水七八月,老蟆喜持颐。 往往自夸大,未觉海若嗤。 灌溉虽小惠,湮溺已可危。 父老指水迹,栖苴挂林枝。 高田混坑谷,漠漠沙风吹。 城堞不数步,长堤漫委蛇。 我非河洛想,颇为梁益悲。 神禹岂不到,吾蜀几为池。 人日有故事,敢后壶浆期。 野叟餽鱼兔,鼓舞亦致词。 一笑谢父老,何由救民饥。 但得麦早熟,眼底无疮痍。 老守为尔醉,灯火江之湄。 老蟆亦放光,跳月天南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石(1802年-1855年),原名李秉礼,字贞吾,号顽白,又号星舫,江苏昆山人。清朝官员、学者、诗人。 李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大江分成两条支流,小河另辟一条溪流。秋天的水位上涨,蟾蜍高兴地鼓着腮帮子。它们常常自我膨胀,未曾察觉大海的嘲讽。虽然这种灌溉只能带来小小的便利,但却可能带来危险的淹没。农民们指着那些水流痕迹,就像在树林里挂满了菜果。高山和田埂互相交错,沙漠的风吹过弥漫着黄沙。距离城市不远,长长的堤坝曲折延伸。我不是在为河洛担忧,而是为四川、梁州和益州的百姓感到悲伤。难道大禹治水时没有来过这里吗?我们四川几乎要被洪水淹没了。在人定胜天的故事中,我们的期待也不应该落后。村民们贡献出他们的鱼类和兔子,表示感激之情。我对村民们的慷慨报以微笑,但我如何能拯救他们免于饥饿呢?只希望麦子能够早些成熟,让他们的眼前再无灾荒之景。我愿为他们而醉,点亮沿岸的灯火。蟾蜍也放出光芒,在天南的月下行跃。
去完善
释义
1. 大江:长江。 2. 小江:可能指岷江,因为诗人在四川,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 3. 秋水:指秋天的江水。 4. 老蟆:可能是指蛤蟆神,古人将青蛙视为神明,而蟆颐是宋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这里形象地描述了水利工程在汛期发挥的调节作用。 5. 持颐:“持”意为掌控;“颐”是指下巴。所以“持颐”在这里意思是掌控水位,使江水平稳流动。 6. 海若:海神。 7. 灌溉:在古代农业中,河流水利对农作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直接灌溉农田,还可以防洪排涝。 8. 湮溺:洪水淹没。 9. 父老:年长的百姓。 10. 栖苴:枯死的树木残枝挂在树上。 11. 高田:地势较高的田地。 12. 漠漠: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13. 城堞:城墙。 14. 长堤:指长长的堤坝。 15. 委蛇:形容道路曲折延伸。 16. 河洛:即河图洛书,相传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部神秘图书。 17. 梁益:梁州和益州的合称,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南部、四川和重庆地区。 18. 神禹:即大禹,我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 19. 吾蜀:诗人所在的四川。 20.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21. 故事:旧事、先例。 22. 壶浆:民众为感谢官员或祈求神明庇佑而准备的酒水。 23. 野叟:乡村的老人。 24. 跳月:月球从地平线升起。 25. 天南垂:指南方天空。
去完善
赏析
《人日集蟆颐视堰》是宋代诗人李石所作的一首描绘水利工程与人文关怀的诗歌。全诗以蟆颐视堰为主线,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和当地百姓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开篇两句“大江拆两股,小江分一支”,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河流的分岔景象,为后面的描述铺垫了背景。接下来的诗句“秋水七八月,老蟆喜持颐”则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秋天水涨时,老蟆持颐(吸水)的喜悦情景。这里的老蟆实际上指的是水利工程中的吸水装置,而持颐则是形容其发挥作用的场景。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发出了讽刺之声:“往往自夸大,未觉海若嗤。灌溉虽小惠,湮溺已可危。”这一部分借用了海神嘲讽井底之蛙的故事,批评了一些官员只看到水利工程的便利,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治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所察觉和担忧。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当地的水患状况:“父老指水迹,栖苴挂林枝。高田混坑谷,漠漠沙风吹。城堞不数步,长堤漫委蛇。”这些句子描述了水患过后,农田被毁、道路难行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灾区百姓生活的关注。 在随后的部分,诗人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我非河洛想,颇为梁益悲。神禹岂不到,吾蜀几为池。”这里的河洛想,指的是古人对大禹治水的美好想象;梁益则是指古代四川地区的梁州和益州。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最后,诗人又以节日为契机,描绘了一幅和谐的场景:“人日有故事,敢后壶浆期。野叟馈鱼兔,鼓舞亦致词。”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人们在人日这天互赠礼物、共叙友情的画面,以此寄托他对社会和谐的期许。然而,这种期许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沉重,因此结尾处写道:“一笑谢父老,何由救民饥。但得麦早熟,眼底无疮痍。”这表达了诗人面对民生困境的无力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人日集蟆颐视堰》是南宋诗人李石创作的一首描绘水利建设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李石作为地方官员,他关心民生,关注农业灌溉问题,亲自主持修建水利工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诗歌创作表达了自己对民生、农事的关切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担当精神。 在诗中,李石描绘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及其带给农民的好处。他通过对水利工程视堰的观察,展示了农田的丰收景象。这体现了李石作为地方官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于国家治理的积极参与。在他的任期期间,他主导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尽管南宋初期内外矛盾重重,但在庆元年间,李石所在地区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相对和谐。然而,由于地形的限制,农业用水问题成为困扰当地的难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李石亲自主持修建水利工程,保障农田用水,从而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繁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