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点点吴霜入鬓毛,长安落叶又秋高。
世间俯仰终难强,归与儿曹且漱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霜纷纷飘落在头发上,长安的树叶落下,秋天渐渐深了。在这世上,人们都在努力地生活,但终究难以如愿。不如放下这些纷扰,与孩子们一起享受这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吴霜:吴地的霜降,指白发。
2. 长安:此处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因为当时北宋首都汴京在汉代称作长安。
3. 落叶:秋天的叶子凋落。
4. 漱醪:饮酒之意。
去完善
赏析
《九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家在外、重阳节时的情景。首句“点点吴霜入鬓毛”,描述的是霜降时节,诗人的双鬓染上了白发。颔联“长安落叶又秋高”则进一步体现了秋天肃杀的氛围和长安城中的沧桑变迁。这种意境令人感慨万分,诗人以此表明人生世事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
紧接着的“世间俯仰终难强”揭示了诗人在人世间经历了种种磨难,却难以勉强维持的状态。而“归与儿曹且漱醪”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与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的愿望。整首诗借重阳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是南宋诗人朱松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重要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正值金兵入侵江南之际。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朱松写下这首壮怀激烈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朱松生活在南宋初期,这个时期正是金兵南侵、国家危难之时。他曾担任地方官吏,目睹民生疾苦,深感责任重大。然而,朝廷的腐朽无能使得他无法施展抱负,实现治国安民的愿望。在这种背景下,朱松借九日登高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期许。
在诗中,朱松以重阳节为契机,通过对菊花、茱萸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进行描绘,寄托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民生艰难等,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百姓福祉的关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朱松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士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