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十首 其四
月林疏愈明,露草浄可拭。
飞飞萤递照,轧轧虫自织。
移灯检书读,千载如经夕。
微言契夙心,妙解失陈迹。
文章事雕琢,回视真儿剧。
世无扬子云,此理谁见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逐渐明亮,稀疏的树林中显露出光亮,露水湿润了草地,看起来干净整洁。飞舞的萤火虫在传递光亮,纺织娘在忙碌地编织着。移动灯光,开始读书,千年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古人的只言片语恰好契合了我的心意,而美妙的解释却已经遗失。写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回头看看,这真的只是个小游戏。世界上如果没有扬子云这样的人,这种道理有谁能够明白并坚持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月林疏愈明:月光穿过稀疏的树林更显明亮。
2. 露草净可拭:草地上的露水纯净得仿佛可以擦拭。
3. 飞飞萤递照: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光亮。
4. 轧轧虫自织:昆虫在夜晚自发地忙碌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5. 移灯检书读:移动灯光,开始阅读书籍。
6. 千载如经夕:千年的事情好像就在眼前。
7. 微言契夙心:微妙的言辞符合我很久以来的心意。
8. 妙解失陈迹:巧妙的理解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痕迹。
9. 文章事雕琢:写文章就像雕刻一样需要用心去打磨。
10. 回视真儿剧:回过头来看,那真的像是一场游戏。
11. 世无扬子云: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像扬雄那样的人了。
12. 此理谁见直:这个道理谁能看得清楚呢?
去完善
赏析
《秋怀十首·其四》是南宋诗人朱松的一首咏怀诗。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景物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首先,诗中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月光穿过树林,使得稀疏的树林更加明亮;露水晶莹地挂在草叶上,仿佛可以擦拭干净。这两句通过月夜和露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为下文表达哲理作了铺垫。
接着,“飞飞萤递照,轧轧虫自织”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飞萤和纺织虫这两个形象,暗含了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循环。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犹如生命之光;而纺织虫在夜间忙碌不息,代表着勤劳与奉献。这种景象让人深思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移灯检书读,千载如经夕”,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他选择点亮油灯,专心阅读古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交流。这种境界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敬畏。
而后,“微言契夙心,妙解失陈迹”两句表明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过分雕琢。同时,他也感叹那些优美的文字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难以再现。
最后,“文章事雕琢,回视真儿剧。世无扬子云,此理谁见直”,诗人表达了对雕琢文辞的批判。他认为过于雕琢的文章其实只是肤浅的游戏,唯有真实质朴的文字才能深入人心。然而,现实社会中像扬雄那样敢于说真话的人太少了,这个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并坚持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怀十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朱松所作的一首抒发感慨的七言绝句。朱松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不仅擅长散文、诗赋,还以书法著称。这首诗大约作于1169年左右,即朱松晚年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朱松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他曾任州县官,后因与权臣秦桧意见不合而罢职,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闲居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学问,教育子孙,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遭遇仍让他常常感到抑郁和无奈。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初期,由于北宋末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朝廷内部,秦桧等权臣专权,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之情更加深切。
在《秋怀十首 其四》这首诗中,朱松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落叶比喻自己的境遇,以“欲”字传达出自己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