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梁尊师见访不遇
晓斸黄精昼未还,岂知仙老降柴关。
一声归鹤唳江口,数片白云遗竹间。
怅望有惭劳羽驾,差池不得礼冰颜。
秋风独倚书斋立,遥想真晖对暮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挥起锄头还未归来,怎会知道神仙已降临关卡。
一只飞回的鹤在江边鸣叫,几片白云在竹林间飘荡。
失望地望着那些劳碌的翅膀,却因为错失而无法鞠躬致敬那冰清玉洁的面庞。
秋天独自站在书房,远远地想象那真实的光明与暮色中的群山相对。
去完善
释义
《谢梁尊师见访不遇》李翔的注释:
1. 晓斸黄精:晓,早晨;斸,挖掘;黄精,一种草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胃的功效。这句的意思是,在早晨挖掘黄精。
2. 昼未还:昼,白天;未还,没有回来。这句的意思是,挖完黄精的白天还没有过去。
3. 仙老:指梁尊师。
4. 降柴关:降,降临;柴关,用木头或竹子做的门。这句的意思是,梁尊师来到了这个柴关。
5. 一声归鹤唳江口:归鹤,回家的天鹅;唳,鸟鸣;江口,江河的入口。这句的意思是,一只回家的天鹅在江河的入口鸣叫了一声。
6. 数片白云遗竹间:遗,遗留;竹间,竹林之间。这句的意思是,几片白云留在了竹林之间。
7. 怅望:惆怅地望着。
8. 有惭劳羽驾:有惭,有所惭愧;劳,劳累;羽驾,驾车飞行的神仙。这句的意思是,我因为让神仙劳累而感到惭愧。
9. 差池:参差不齐;此指错过。
10. 礼冰颜:礼,礼仪;冰颜,形容容颜如冰般洁净。这句的意思是,我不能亲自拜访您,向您表达敬意。
11. 秋风独倚书斋立:秋风,秋天的风;独倚,独自依靠;书斋,书房。这句的意思是,我在秋天的风中独自站在书房里。
12. 遥想真晖对暮山:遥想,远远地想象;真晖,指梁尊师的真性情;暮山,傍晚的山。这句的意思是,我远远地想象着梁尊师的真性情对着傍晚的山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一位名叫梁尊师的隐逸高人在求访过程中的几处情境。首句“晓斸黄精昼未还”表明了诗人为了寻访这位高人,一大早就出发了,但直到白天还没有找到他。次句“岂知仙老降柴关”则表达了诗人的意外之喜: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想到那位隐士居然主动来到了自己的住处探访自己。
接下来的两联,诗人通过对声音和视觉的描述来进一步勾勒这幅画面。其中,“一声归鹤唳江口”是诗人听见的景象,表现了一只离去的鹤在江边的鸣叫;而“数片白云遗竹间”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色,即飘浮在竹林间的几朵悠闲的白云。这些景致都为原本普通的山林增添了几分仙气,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般的世界。
然而,当诗人满怀期待地等待这位高人的到来时,他却未能如约而至。于是,诗人发出了“怅望有惭劳羽驾,差池不得礼冰颜”的感叹。这两句一方面表示诗人对没能亲自拜访高人的遗憾,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高人未能前来的无奈。
最后两句,“秋风独倚书斋立,遥想真晖对暮山”中,诗人将视角拉回到自己的书斋。虽然未能与高人见面,但诗人仍在秋风中独自站立,在心中想象着与这位高人相对而坐,一起欣赏那夕阳下的青山的画面。这种思绪既表现出诗人的恬静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他内心对于友情的向往与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谢梁尊师见访不遇》,是唐代诗人李翔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盛世的贞观年间(公元626-649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国力逐渐崛起,社会政治稳定,文化艺术繁荣,诗歌创作成为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翔正身处京城长安,担任朝廷命官,以文才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尽管他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内心却向往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曾在自己的诗作中提到过对故乡山水风光的怀念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与此同时,唐朝贞观时期的社会氛围崇尚儒学,道教思想也较为流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道教学者交流,探讨人生哲理。因此,当梁尊师来访时,李翔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之见面,心中颇为遗憾。这种遗憾之情便成为了他创作《谢梁尊师见访不遇》的动力来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