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霜气横空月色明,寒侵肌骨不胜清。
支筇忍冻游山径,胸次都无世俗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冷气弥漫在夜空,月光格外明亮,寒气侵入身体,让人无法抵挡其清凉。
我拄着竹杖,忍耐着寒冷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心中丝毫没有尘世的杂念。
去完善
释义
1. 霜气:指秋天的寒气。
2. 横空:形容天空广阔。
3. 月色明:指月光明亮。
4. 寒侵肌骨:寒冷侵入肌肤和骨骼。
5. 不胜清:表示无法承受这种清凉。
6. 支筇:拿着竹杖。
7. 忍冻:忍受寒冷。
8. 游山径:在山间小路上行走。
9. 胸次:心里,胸怀。
10. 世俗情:世俗的情感和欲望。
去完善
赏析
《霜月》这首诗描绘了霜气、月光与寒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坚持自我情操,不受世俗污染的豪情壮志。诗人在首句描述了“霜气”和“月色”的情景,意味着环境的寒冷与光明,为全诗定下了凄美而明亮的基调。“寒侵肌骨不胜清”形象地表现出了霜夜的寒冷,使人体会到诗人此时的心情格外沉静。接下来,“支筇忍冻游山径”描绘了诗人在这寒冷霜夜中依旧选择漫游山径,反映出他坚韧不屈的品质。最后一句“胸次都无世俗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高尚情操,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超脱世俗的情感,显现出他的崇高精神和独立人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霜月》是南宋著名诗人袁燮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夜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8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南宋与金国南北对峙的历史背景下。
袁燮生活在南宋中后期,当时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他的人生际遇也颇富戏剧性。早年曾任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而罢官归乡。在家乡期间,他致力于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后来又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再次因直言上疏而被罢职。在这首《霜月》诗中,袁燮通过对秋夜霜月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霜月》这首诗歌诞生的年代,南宋与金国正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由于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政权相对稳定,但在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下,南宋的疆土逐渐萎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袁燮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