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白山啸猿亭
放意在林表,飘然更自由。
挂烟群木冷,啼月一山秋。
袅袅清风里,凄凄碧涧头。
三声融妙听,行客若为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中的悠闲与宁静,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树林、烟雾、月亮、清风等元素构成的画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去完善
释义
1. 东白山:位于今浙江省诸暨市一带的山名。
2. 啸猿亭:在东白山上的一个景点,因传说曾有猿猴在此长啸而得名。
3. 释仲皎:唐朝时期的一位僧人,擅长作诗。
4. 意:意图,意愿。
5. 林表:树林的深处或尽头,这里指山林隐逸之地。
6. 飘然:轻飘飘的样子,这里形容人自由自在的状态。
7. 挂烟:烟雾笼罩。
8. 群木:成群的树木。
9. 冷:寒冷,冷清。
10. 啼月:月亮升起时的景色,这里用来描绘夜晚的景象。
11. 一山秋:整个山的秋天景象。
12.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13. 凄凄:悲伤的样子,这里形容环境清幽的氛围。
14. 碧涧头:青翠的溪流旁。
15. 三声:多次,这里指猿猴的长啸声。
16. 融:融合,融入。
17. 妙听:美妙的听觉享受。
18. 行客:行走的旅人。
19. 若为愁:为何而发愁,即旅人为美景所陶醉,忘却了烦恼。
去完善
赏析
《题东白山啸猿亭》这首诗描绘了东白山的风景以及诗人在此地的感受。诗人以生动的笔墨,形象地展现了东白山的自然景色和生灵之情。首联“放意在林表,飘然更自由”描绘了诗人置身于东白山林间的惬意心情,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颔联“挂烟群木冷,啼月一山秋”通过“挂烟”、“啼月”等词语展示了东白山的独特景观,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秋天的气息。颈联“袅袅清风里,凄凄碧涧头”又通过“袅袅清风”和“凄凄碧涧”的意象,赋予了东白山更多的生灵之气,使其生动活泼。尾联“三声融妙听,行客若为愁”则表现了诗人在聆听猿猴长啸时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过往行人寄予的美好祝愿。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特有的意境和韵味,呈现了东白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内涵,使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题东白山啸猿亭》,是南宋诗人释仲皎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6年,正值南宋后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发。
在东白山啸猿亭所在的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使人们对文学欣赏的需求增强,因此出现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此外,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隐逸于山林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们常常通过歌咏山水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怀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释仲皎在当时的南宋社会中是一个追求宁静、超脱的诗人,他曾在东白山啸猿亭附近结庐隐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本诗通过描绘东白山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向往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这种情感也是对于那个时代政治混乱、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