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庵居

标题包含
庵居
啼切孤猿晓更哀,柴门半掩白云来。 山童问我归何晚,昨夜梅花一半开。 无地卓锥生计难,且空双手到林间。 猥随碧水瞻明月,坚订白云赊好山。 岩石空边依草舍,藤萝低处著松关。 年来老去知何许,合向人间占断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切的孤猿声在清晨更加哀婉,茅屋柴门掩映着飘来的白云。山里的孩子问我为何晚归,原来是昨夜的梅花刚刚盛开了一半。没有地方可以立足谋求生活真是不易,只好空着手来到这山间。跟随碧绿的水流遥望天上的明月,依靠山间的白云寄居在这美景中。在空旷的山岩边上搭建茅草屋,从低垂的藤萝下方走过松涛关。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经衰老,知道余生应当占尽这人间闲适。
去完善
释义
1. 庵:指小庙或小屋。 2. 孤猿:孤独的大猿猴,此形容孤单凄凉的氛围。 3. 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门户。 4. 山童:山中采药的儿童,这里指的是邻居的小孩。 5. 生计难:生活困难。 6. 无地卓锥:没有地方可以容身。卓锥,立锥之地,极言地方狭小。 7. 猥:谦词,表示自己。 8. 碧水:清澈的河水。 9. 瞻明月:欣赏明亮的月亮。 10. 赊:借用。 11. 松关:松树的关隘,形容松树的苍劲挺拔。 12. 年老:年纪大的人。 13. 何许:何处,哪里。 14. 合向:应该走向。 15. 占断闲:占据这闲暇的时光。
去完善
赏析
《庵居》是南宋释仲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生动描绘了诗人在山间隐修的宁静生活。诗人以孤猿、柴门、白云、山童等形象,构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恬淡之美的山林景象。全诗语句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景交融,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庵居》是宋代高僧释仲皎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林隐居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争的厌倦。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世纪初的北宋时期,此时正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僧侣和文人都热衷于禅修和隐逸生活。释仲皎作为一位高僧,他对禅宗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禅意生活的追求。 在这个时期,释仲皎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他早年曾担任寺庙住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迫离开寺院,开始了一段流浪的生活。在这段流浪生活中,他亲身体验了人间冷暖,对世俗纷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使他更加向往禅意生活,希望能够在山林中寻找心灵的安宁。 在释仲皎生活的时代,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这个时代也充满了权力和利益的纷争。许多文人雅士在这种环境下感到厌倦,纷纷转向禅修和隐逸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释仲皎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