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入三峰
上人瞿昙裔,律身玉无瑕。
力究毗尼论,汪汪海无涯。
振锡复何许,三峰隠苍霞。
堂上大道师,灵芝发根芽。
相见涌法施,冬冬鼓声挝。
上人从之游,勿惮岁月遐。
坐待霜露熟,香风散天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上人:对出家人或高僧的尊称。
2. 瞿昙:指释迦牟尼佛,以其先祖为瞿昙族,故称。
3. 律身:遵守戒律,严格要求自己。
4. 玉无瑕:比喻品德纯洁无瑕疵。
5. 力究:尽力研究。
6. 毗尼:佛教律宗经典,又称《比丘戒本》。
7. 汪洋:形容知识丰富,学问渊博。
8. 振锡:指出家修行。锡,僧人用的锡杖。
9. 三峰:此处指的是峨嵋山的三座山峰,即金顶、千佛顶、万佛顶。
10. 隠苍霞:在青翠的山色中隐藏。
11. 大道师:此处指佛法高深的大师。
12. 灵芝:比喻珍贵的东西,这里指佛法。
13. 根芽:根源和萌芽,这里指佛法的传播和发展。
14. 相见:与大师相见。
15. 涌法施:传播佛法。
16. 咚咚鼓:击鼓诵经。
17. 挝:敲击。
18. 从之游:跟随大师学习。
19. 勿惮:不要怕,不要担心。
20. 岁月遐:时间长久。
21. 坐待:等待。
22. 霜露熟:成熟,成长。
23. 香风:比喻佛法的熏陶。
24. 天葩:天上的花,比喻佛法的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僧人智慧和高尚品德的诗。诗人以“上人瞿昙裔”开篇,喻指僧人的血统和家族传承,表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僧人严谨的修行生活和对佛学知识的深入研究。在“力究毗尼论,汪汪海无涯”中,诗人以汪洋大海比喻佛教经典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强调僧人对佛学的精通程度。
紧接着,诗人提到“振锡复何许,三峰隠苍霞”,暗示僧人将进入更高的境界修炼,表达了诗人对其前途充满信心和期待。同时,诗人还描述了寺庙中的氛围,“堂上大道师,灵芝发根芽”,意思是寺庙的大师如同灵芝般滋养众生,为众人指引方向。
此外,诗人还描述了与僧人见面的场景,“相见涌法施,冬冬鼓声挝”,用击鼓的声音象征僧人弘扬佛法的热忱和坚定决心。最后,诗人鼓励僧人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勿惮岁月遐”,意为不要害怕时间的流逝,只要坚持下去,必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的赞美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学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入三峰》是唐代诗人释仲皎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相对稳定,佛教文化繁荣发展。诗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中可能经历了离别之苦,对生命的无常有所感悟,从而促使他创作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歌。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与僧人的交往可能是非常紧密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信仰和修行中得到共鸣。在三峰寺这个地方,诗人可能有过长期修行的经历,对他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他得知友人即将离开时,心生感慨,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