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堂下梧桐树,清阴欲满帘。
风前数叶落,枝外几山添。
世故真难犯,幽栖不用占。
新凉入书幌,好在邺侯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教室前的梧桐树,浓阴遮住了窗户。
风中飘落的树叶,更显群山之美。
世事真是难以应对,还是归隐田园更好。
凉爽的新风吹进书房,还好有邺侯的书签陪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堂下:指厅堂之下。
2. 梧桐树:一种常见的树木,古人常用其象征离别的悲伤。
3. 清阴:清凉的树荫。
4. 帘:窗帘或门帘。
5. 风前:风吹拂的地方。
6. 数叶落:形容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
7. 枝外:树枝之外。
8. 几山:暗示远方的山脉。
9. 世故:世俗的事情。
10. 真难犯:真的很难应对。
11. 幽栖:指隐居生活。
12. 不用占:不需要去争夺。
13. 新凉:指初秋凉爽的天气。
14. 书幌:书房的窗帘。
15. 好在:表示仍然存在或者依然很好的意思。
16. 邺侯签:唐代著名文人李泌的书签,这里代指读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首联通过描写庭下的梧桐树和满帘的清阴,展现出秋天的宁静与舒适。颔联则通过风前落叶、枝头远山的画面,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氛围。颈联诗人感慨世间世事纷繁复杂,难以承受,而选择远离世俗纷扰,安享清幽的生活。尾联则以凉爽的新秋进入书房,珍惜手中的书籍这一细节,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在婉约的文字中透露出豪迈之气,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是南宋诗人吕祖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了解吕祖谦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擅长文学、史学。成年后,他历任地方官吏,勤于政务,关心民生,颇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政治上的风波,他曾一度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
在吕祖谦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经建立了半个世纪,但国家形势仍然动荡不安。金国的威胁始终存在,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民众生活困苦。面对这样的现实,吕祖谦感到无奈和忧虑,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这样的背景下,《秋日》一诗或许表达了吕祖谦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以及他对人生际遇的思考。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诗人可能想要传达出人生中的离别、重逢、欢乐与哀愁等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洞察。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满怀忧患意识的文人墨客,他用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