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出润州东门
京口古雄处,昔年尝此过。
风流看石兽,人事共江波。
河转路疑尽,日斜山更多。
城楼鬰天半,回首恣吟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京口自古是英雄豪杰聚集之地,我曾经在这里停留。
欣赏着江边矗立的石兽,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世的变迁。
河道曲折蜿蜒,仿佛路已经到了尽头,而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远处的山峰显得更为壮观。
城楼直插云霄,回首过往,感慨万分,不禁想尽情地吟咏歌唱。
去完善
释义
《晚出润州东门》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汉建安年间置县,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东南丹徒镇。隋改为江都,唐改南徐,北宋时为润州。
2. 京口:古代长江下游的一处军事要地,今江苏镇江一带。因其地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而得名。东汉末年孙权曾在此建都。
3. 石兽:指的是长江边的石刻神兽。
4. 城楼:指润州东门的城门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润州东门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历史的追思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首联以“京口古雄处”点明地点,呼应标题中的润州东门。这里曾是古代的重要城市,如今已经褪去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古城门依旧矗立在那里。诗人通过回忆过去曾经过此地,表达了对历史烟云的感慨。
颔联则通过对“石兽”和“江波”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这些古老的石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而江波则在不断流逝,象征着时间的无情。这种对比让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颈联中,诗人观察到河流转弯处,道路似乎到了尽头,然而太阳即将落山时,却发现了山更多。这表明尽管前路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能发现更多的风景。这一联是诗人对人生态度的表述,传递出了积极的能量。
尾联则以“城楼欝天半”收束全诗,诗人站在高处回首望去,那些曾经的过往都化作了诗歌,成为他抒发情感的载体。这句诗表达出诗人以吟咏为乐的豪情,同时也反映了其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整首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润州东门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生活的热情。他的情感深沉而真挚,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出润州东门》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舜钦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4年,即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舜钦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等职务,但由于性格耿直,直言不讳,被贬为润州(今江苏镇江)知州。在润州的这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孤独和失意,于是创作了这首《晚出润州东门》来表达内心的感慨。
在公元984年这个时间段内,北宋王朝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然而,社会矛盾仍然尖锐,尤其是官僚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尤为严重。苏舜钦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活。他在润州期间,看到了许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的现实,唤起人们的关注。
综上所述,《晚出润州东门》这首诗是在苏舜钦被贬润州这一人生际遇的背景下创作的。此时,他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