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离大师入石洞
罗浮高万丈,缥缈在东方。云雪藏精舍,天人待法王。饥餐林下菌,闲梦瀑边床。别去何消息,梅花闻处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罗浮山高耸入云,矗立在东方。云雾和白雪掩盖了山间的小屋,天人都在等待着法王的降临。饥饿时可以在树林下品尝美味的蘑菇,闲暇时在瀑布边的床上做梦。离别之后有何消息?只闻见那梅花盛开的地方,弥漫着香气。
去完善
释义
《送离大师入石洞》何绛:这是一首描述离大师入石洞修行的古诗。
1. 罗浮:即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此处指代离大师修行的场所。
2. 万丈:形容山高,有万丈之高。
3. 缥缈:云雾飘渺,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4. 东方:这里指的是中国境内的罗浮山。
5. 云雪:云雾和白雪,形容山中环境清新脱俗。
6. 精舍:修道者或僧人居住的简陋小屋。
7. 天人:神仙和天神。
8. 法王:佛教中对佛的尊称,此处指代离大师。
9. 饥餐林下菌:表示离大师在山林中靠采集蘑菇等食物为生。
10. 闲梦瀑边床:表示离大师在山涧瀑布边的石床上休息。
11. 别去:离别而去。
12. 何消息:不知有什么消息。
13. 梅花闻处香:表示离大师离去之后,只有梅花的香气依然留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离大师入石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大师的敬仰之心。首联“罗浮高万丈,缥缈在东方”,以罗浮山之高来表达其对自然的敬畏;颔联“云雪藏精舍,天人待法王”则是对大师的敬意,暗示其地位崇高。颈联“饥餐林下菌,闲梦瀑边床”则体现了大师生活的简朴和超脱尘世。尾联“别去何消息,梅花闻处香”则以梅花的香气来寓意大师的精神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离大师入石洞》是何绛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具体时间未详。在明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普遍信仰佛教,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高僧的故事和传说。何绛本人也对佛教有深厚的信仰和了解,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高僧,并为他们创作诗歌。
在这个时期,何绛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由于对官场腐败的不满,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一种恬静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佛教的真谛,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明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大多崇尚佛、道思想,认为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寄托。何绛也不例外,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佛道的理解和感悟,展现了其深沉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因此,在创作《送离大师入石洞》时,何绛既是在表达对离大师的敬仰之情,也是在抒发自己对佛教教义的领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