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七言烽火台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七言烽火台二首 其一
历历相望隠旧堆,狐穿兔穴半空摧。 行人不识问野老,云是昔时烽火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遘(1047年-1097年),字文通,号云巢,浙江钱塘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历任太常博士、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等职。 沈遘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便以诗名闻天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矗立在视野中的古迹显得有些荒凉,它们已经被狐狸和兔子利用得破损不堪。路上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能向当地的老人询问。原来,这是昔日为了防御敌人而建造的烽火台遗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历历相望隐旧堆”:“历历”形容清晰可见的样子;“相望”指彼此看得见的意思;“隐旧堆”中的“旧堆”指的是烽火台遗址。整句意思是,连成一线的烽火台在远处清晰地可见,但它们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昔日的痕迹。 2. “狐穿兔穴半空摧”:“狐穿”和“兔穴”用来形容烽火台的破损程度,如同狐狸穿洞和兔子挖洞那样,一片破败景象;“半空摧”表示烽火台被破坏得几乎只剩一半。整句意指烽火台已破败不堪,仿佛随时会崩塌。 3. “行人不识问野老”:“行人”指路过的普通百姓;“不识”是不认识的意思;“问野老”向乡村里的老人请教。整句意思是,路过的普通人并不认识这些烽火台,于是向附近的乡野老人请教。 4. “云是昔时烽火台”:“云”在此处作为古汉语的发语词,无实义;“是”表示肯定判断;“昔时”指过去的时间。整句意为,乡野老人告诉他们,这些就是过去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去完善
赏析
《七言烽火台二首 其一》以“历历相望隐旧堆”开篇,短短一句便描绘出了烽火台的沧桑与厚重。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历历相望”和“隐旧堆”的对比,将烽火台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清晰地勾勒出来。接下来两句“狐穿兔穴半空摧”则通过动物的活动展示了烽火台的破败景象,揭示出它曾经的历史地位与现今被遗弃的状况。而“行人不识问野老”则刻画了人们在面对这样一座遗迹时的困惑与无奈。最后诗人以“云是昔时烽火台”收尾,揭示谜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深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出了诗人对烽火台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七言烽火台二首 其一》,是由北宋著名诗人沈遘所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46年至1057年之间,这段时间是沈遘人生的黄金时期,他历任大理寺丞、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位,政治生涯颇为得意。 在这个时代,北宋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文人墨客盛行,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沈遘身为一名文臣,对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关注,他在烽火台上写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士人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