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舟
漕舟上太仓,一钟且千金。
太仓无陈积,漕舟来无极。
畿兵已十万,三垂戍更多。
庙堂方济师,将奈东南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仓里装满漕运的船只,一只钟就价值千金。
太仓储粮已经不多,络绎不绝的漕船仍不断到来。
京城附近的士兵已有十万,边疆防御的士兵还要更多。
政府正在努力救济军队,但是东南一带怎么办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漕舟:指运送粮食的船。古代称水上运输为“漕”,用于运输物资的船只称为“漕舟”。
2.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附近的粮仓,用以储存各地征收的粮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仓。
3. 一钟且千金:意指每石米价值很高。钟,古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千金,形容很贵重。
4. 无陈积:表示仓库中没有存粮。
5. 畿兵:指保卫京城附近地区的军队。
6. 三垂戍:指分布在东、西、北三个方向的边境驻军。
7. 庙堂:朝廷。
8. 济师:接济军队的粮饷。
9. 将奈东南何:意指如何对付东南方的敌情。
去完善
赏析
《漕舟》是宋朝诗人沈遘的一首描绘当时国家粮食供应问题的诗作。首句“漕舟上太仓”,描述了满载粮食的船只驶入国家的仓库,这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着,“一钟且千金”揭示了粮食的价值及其所代表的民生的关注。
然后,“太仓无陈积,漕舟来无极”两句描绘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即便有源源不断的运粮船,然而太仓依然空空如也,凸显出当时粮食短缺的严重性。这同时也揭示出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关切和作为。
而后,“畿兵已十万,三垂戍更多”两句则描绘了国防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庙堂之上的人们正忧心忡忡地考虑如何救济国家。“庙堂方济师,将奈东南何?”此两句体现了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忧与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当时国家粮食供应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庙堂之上的忧虑,揭示了当时国家在民生、国防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的关注及期望。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沉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漕舟》是宋代诗人沈遘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诗人的思绪。沈遘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方面,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水利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沈遘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对国家的繁荣景象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对民生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在人生际遇方面,沈遘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仕途。然而,他在官场并不得意,曾多次被贬谪。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他关注社会现实,创作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
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创作。沈遘也不例外,他曾在江南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就是他在江南水乡游玩时,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