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和刘原甫阳春宜白雪
阳春宜白雪,良时宜少年。
试攀琼树枝,芳意已觉妍。
梅花初厌多,杨花乍疑早。
园林光气生,众物竞鲜好。
一春都几日,行乐遽勿迟。
何辞踏泥出,犹当秉烛归。
少年自应然,老大宁复尔。
岂不感物华,尚能强醇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春白雪相宜,良辰好景年少。
试着攀爬琼树枝,早已感受到芬芳的香气。
梅花开得正繁盛,杨柳新绿亦生疑。
春光满溢在园林,万物竞相展露美好。
一个春天不过几日,及时行乐莫迟疑。
不怕踏泥而出,依然要手持蜡烛而归。
年轻人自然该如此,年纪大了也不能差。
怎能不感动于这美好的时光,还能品尝美酒甘醇。
去完善
释义
阳春:春天。
宜:适宜。
白雪: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
良时:美好的时光。
少年:年轻人。
试:尝试。
琼树:神话中的玉树。这里指梅树。
枝:枝条。
芳意:花香之意。
妍:美丽。
梅花:指白梅花。
初厌多:刚开始开得很多。
杨花:指柳絮。
乍疑早:好像来得很早。
光气:光明的景象。
生:出现。
众物:各种植物。
竞:竞相。
鲜好:新鲜美好。
几日:一段时间。
行乐:游玩取乐。
遽:立刻。
勿迟:不要推迟。
何辞:不怕麻烦。
踏泥出:在泥泞中行走。
犹当:尚且应该。
秉烛:手持蜡烛。
归:回家。
自应然:自然应该如此。
老大:年老的自己。
宁复尔:难道还能像过去那样。
岂不:难道不知道。
感物华:感慨万物变化。
尚能:还能够在。
强:勉强。
醇醴:美酒。
去完善
赏析
《五言和刘原甫阳春宜白雪》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人以阳春白雪和少年时光为主题,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的积极心态。
诗的开篇,“阳春宜白雪,良时宜少年”,点明主题,强调春天与少年的搭配,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物:“试攀琼树枝,芳意已觉妍。梅花初厌多,杨花乍疑早。园林光气生,众物竞鲜好。”诗人通过对琼树枝、梅花、杨花等景物的描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在描绘春天美景之后,诗人提出了及时行乐的观念:“一春都几日,行乐遽勿迟。何辞踏泥出,犹当秉烛归。”告诫人们要抓住春天的美好时光,尽情游乐,不要等到老去再后悔莫及。
最后,诗人以“少年自应然,老大宁复尔。岂不感物华,尚能强醇醴。”作为结尾,强调了人生不同阶段对待春天的态度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珍视眼前的美好时光,把握青春的年华。整首诗情感积极向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遘这首《五言和刘原甫阳春宜白雪》的诗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057年左右。这一时期,北宋的科举制度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相对安定,人们更加注重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创作。
沈遘(1034-1098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尚书工部员外郎,因其卓越的文学才能被选拔为翰林学士。然而在这个时期,沈遘因卷入政治斗争而遭贬谪,在地方担任知州。人生际遇的起伏波折使得他的诗作具有深沉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当时北宋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文化艺术繁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尤其是词人骚客之间的唱和之作。刘原甫即为当时的文人之一,他以“阳春白雪”为题向沈遘发出邀诗,表达出对高尚情操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这首诗既是沈遘对刘原甫的唱和回应,也是他自身情怀的表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