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烽火台二首 其二
烽火销来五十年,居民初不识戈鋋。
耕桑满野帝何力,千里边城自晏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十年已过,烽火硝烟不再见;百姓安居乐业,未识战事之险。田园间一片耕耘繁忙,皆因国家安宁;边陲千里之外,万物平静自然。
去完善
释义
烽火销来五十年:烽火,指战争;销,消失;五十年,表示时间的长久。整句意为五十年来战争的烽火已经消失。
居民初不识戈鋋:居民,指普通百姓;初,最初;不识,不知道;戈鋋,兵器,这里代指战争。整句意为百姓们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
耕桑满野帝何力:耕桑,耕种和养蚕,代指农业生产;满野,遍布田野;帝何力,皇帝的功劳。整句意为在皇帝的治理下,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千里边城自晏然:千里,形容边疆地区广阔;边城,边境城市;自晏然,自己平安无事。整句意为辽阔的边疆地区在各个城市中都能保持平安稳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烽火台在五十年间消失不见,周边的百姓已经不再认识兵器的样子。田间满是耕种的桑树,这是皇帝仁政的力量,使得千里的边疆城市宁静和平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言烽火台二首 其二》是北宋诗人沈遘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歌描绘了边关烽火台的景象,以及边疆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公元1047年,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相对较为安定的时期,但边疆冲突和民族矛盾仍然存在。
在沈遘的一生中,他多次担任地方官员,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他在任职期间,关心民生,倡导清廉政治,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由于朝政的腐败,他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
同时期,北宋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沈遘的这首诗无疑是对北宋文坛的有力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