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送何中复赴高陵簿
昔初送君向秦关,君时失意多悲叹。
今来送君复西去,君怀新命多欢语。
别君重见凡四年,颜色如故气轩轩。
文章学问益老富,卓然远致信可贤。
长安古都今大府,并护关西诸节度。
迩臣元老来后先,贤士大夫还而聚。
君持利器往从之,当能一发胸中奇。
莫嗟须臾廷下屈,我有镃基又乘时。
君家湘衡万余里,十年远游何所事。
高车驷马终当归,努力无为故人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送你到秦关,那时你失意常常叹息。
如今再送你向西行,因为你有了新的使命而显得快乐。
分别之后再见已是四年,你的容颜依旧但精神焕发。
学识和才华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丰富,你的才情和高远理想都值得我们敬佩。
古都长安现在是个大城市,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官员和人才。
那些有德有才的大臣们都来了,贤达之士也纷纷聚在一起。
你带着你的才能和他们一起工作,一定能展现出你的不凡之处。
不要担忧暂时的失意,我深信你的才华总有一天会大放光彩。
你家在遥远的湖南,十年间游走四方究竟是为了什么?
最后你终会回到家乡,那里有着安逸的生活和亲友的期待。请别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去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别让老朋友失望。
去完善
释义
1. 秦关:古代秦国地域的关卡。这里可能指陕西一带。
2. 西去:向西行,这里是说去何中复即将任职的高陵地区。
3. 新命:新任职务。
4. 轩轩:精神焕发的样子。
5. 老富:更加丰富,这里形容学问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深厚。
6. 卓然远致:卓越超群的才干与见识。
7. 大府:指国家的重要行政机构。
8. 并护关西诸节度:守护关中西部的各个地方长官。
9. 迩臣元老:皇帝身边的近臣和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
10. 贤士大夫:品德高尚的士人官僚。
11. 利器:比喻才能。
12. 一发:一举。
13. 须臾:片刻。
14. 廷下屈:在朝廷受委屈。
15. 镃基:农具,代指农业立国的策略。
16. 乘时:抓住时机。
17. 湘衡:湖南省中部区域,此处为诗人的故乡。
18. 高车驷马:显贵的座驾,这里指衣锦还乡。
19. 十年远游:何中复离家十年在外游历。
20. 无为:无所作为。
去完善
赏析
《七言送何中复赴高陵簿》是宋朝诗人沈遘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八句主要写作者与友人何中复的交情以及对他的赞美;后八句则描绘了长安的繁华景象,并对友人的未来寄予厚望。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回忆了与何中复两次分别的场景:第一次是在秦关(即关中),当时何中复因失意的遭遇而悲叹不已;而这次则是第二次告别,何中复将前往高陵任职,心怀新的使命,言语间充满了喜悦。诗人通过描述何中复在四年的时光中依然风采依旧、学识渊博的形象,表达了对其成就的高度赞誉。
后半部分则将场景转至长安,作为唐代的首都,这里曾是诸多节度使的所在地。如今的长安成为了北宋的大府,吸引了众多朝臣元老和贤士聚集于此。诗人认为何中复凭借其才华和高尚品质,定能在此地一展抱负。同时,他也提醒何中复不要为短暂的人生挫折感到悲哀,要把握住时机,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诗人提到何中复的家远在湖南,十年来一直在外游历,如今已是硕果累累的时刻,希望他能够回归故里,过上幸福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沈遘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创作了这首《七言送何中复赴高陵簿》。这一时期,朝廷推行新政,士人之间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沈遘身处其中,对时政和友人的生活变迁颇有感触。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中期,当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仍然复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对前途的疑虑。
此外,这个时期正值王安石的变法运动,朝廷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进行了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友谊显得尤为珍贵。然而,新政的实施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动荡,使得许多士人对未来充满忧虑。因此,诗人在表达送别之情的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士人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