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京口先寄孙少述并呈晏子俞
为郡无闻困米盐,先生有道独幽潜。
豫章因甚尊徐孺,益部何能诎蜀严。
已脱簿书身自放,肆寻山水意宁厌。
京江最欲方洋处,愿从屏星卷画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许多贤能之士都在贫困中度过了默默无闻的岁月,即使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就像传说中的豫章太守,因为尊重徐孺而得到世人景仰;蜀地严夫子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这些故事都鼓励着我们: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必定会实现梦想。当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人们可以尽情地游山玩水,享受自然的恩赐。而在美丽的京江之地,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与智慧的地方,期待着在画卷之中共同为未来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
2. 孙少述:字景望,浙江瑞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等官职。
3. 晏子俞:北宋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4. 为郡:担任郡守一职。
5. 米盐:米粮和食盐,这里指日常的琐事。
6. 有道: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7. 幽潜:隐退,深居简出。
8. 豫章:古代地区名,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西南昌等地区。
9. 尊徐孺:尊敬徐孺子。徐孺子,东汉时期的名士,家贫而不慕名利,受到人们敬重。
10. 益部:古代四川地区的别称。
11. 诎蜀严:委屈了蜀地的严君平。严君平,西汉时期的学者,以道家学说研究知名。
12. 簿书:古代官吏的文书工作。
13. 肆:无拘束地,尽情地。
14. 山水:山间的景色。
15. 宁厌:不感到厌烦。
16. 京江:即长江流经江苏镇江的一段。
17. 方洋:广阔无垠。
18. 屏星:群星,比喻众多的贤才。
19. 卷画幨:指将画卷起来收藏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沈遘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首《将至京口先寄孙少述并呈晏子俞》也不例外。诗中提到了几个历史人物,如徐孺、蜀严等,这些人物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他们的故事与诗中的意境相契合。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的处境,因为官职卑微而默默无闻,陷入了繁琐的公务之中。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寻找到了一种超脱的方式,那就是投身于山水之间,释放自己的情怀。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不满。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徐孺和蜀严这两位隐士,他们是古人敬仰的对象,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诗人以他们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摆脱世俗的束缚,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京口之行的期待,他希望在那个地方,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那些古代的隐士一样,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将至京口先寄孙少述并呈晏子俞》是北宋诗人沈遘在公元1047年所作的七言律诗。
在沈遘生活的时期,北宋正处在新旧交替、社会动荡的时期。一方面,皇权逐渐削弱,官僚腐败严重;另一方面,民间学术文化繁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这种独特的时代氛围对沈遘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在此时进京口,想必心中也充满了复杂情感。他将对家乡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代的忧虑都融入到了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京口的景致,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