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淮南
吴山已远见淮山,未觉风尘上客颜。
家在沧浪重回首,彷徉且作半年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吴山上已经能够看到更远处的淮山了,似乎并未觉得风尘仆仆让脸上的容颜有所改变。家乡在碧波荡漾的河边,再次回头看看,暂时放下忧虑,享受这半年的闲暇时光吧。
去完善
释义
《到淮南》的注释:
1. 吴山:这里指位于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山脉,具体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在诗中,“吴山”与“淮山”相对,表示诗人即将从江南地区到达淮河流域。
2. 淮山:指淮河沿岸的山脉,这里是诗人的目的地,即淮南地区。
3. 风尘:这里比喻旅途中的辛苦劳累。
4. 上客:尊贵的客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5. 颜:脸色,这里借指诗人的心情。
6. 家在沧浪:指诗人所居住的家园位于水乡地区。
7. 重回首:再次回头望向故乡的方向。
8. 彷徉:徘徊,这里形容诗人因离别家乡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9. 半年闲:指诗人计划在淮南地区停留半年时间。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沈遘的《到淮南》中,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先,诗人提到了“吴山已远见淮山”,这里表现了诗人旅途的遥远以及他在漫长的旅程中所看到的景色。接着,诗人用“未觉风尘上客颜”表达了旅途中的艰辛和疲惫并未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他的家乡“家在沧浪重回首”,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最后,诗人表示自己暂时寄情于山水之间,享受半年的时间去闲游和欣赏风景。整首诗展现了一种宁静、豁达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到淮南》是北宋诗人沈遘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熙宁年间(1068-1077年)。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熙宁年间,沈遘曾任国子直讲、太常丞等职位,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遭到排挤,外放为广南西路转运使。他在任期间,致力于改善民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新政的推行,他也饱受争议和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到淮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淮南地区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淮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诗人的笔下,淮南地区山川秀丽,人民勤劳,但同时也存在着贫困和疾苦。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