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送李瑜通判润州
吴越千里广,故鄣临上游。
江山号天险,人物自风流。
在昔为成国,于今亦大州。
时平除圄守,地胜足遨游。
青嶂南朝寺,苍烟北固楼。
莼鲈秋末老,行棹莫迟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越国的疆域广大辽阔,故鄣城位于上游地区。江山如同天然险阻,当地的人物举止风流。过去这里是陈国的地方,现在也是个大州了。太平时期,人们可以清除监狱守卫,在这优美的地方尽情游历。青山下有一座南朝时期的古寺,烟雾弥漫中的北固楼上,秋天的鲈鱼和莼菜已经老了,乘船游览的人们不要错过这个美好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吴越:指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2. 故鄣: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这里借指江苏镇江一带。
3. 上游:河流的上游地带。这里指润州地势较高。
4. 号:称为。
5. 天险:自然形成的险阻之地。
6. 风流:风度、品格出众。
7. 在昔:过去、昔日。
8. 成国:分封的诸侯国。这里借指古代润州曾是分封之地。
9. 大州:较大的州郡。
10. 除:免除。
11. 圄守:监狱官员。这里指地方官职。
12. 地胜:地势优越。
13. 遨游:漫游、游览。
14. 青嶂:青山、山峦。
15. 南朝寺:指南朝时期的寺庙,如扬州大明寺等。
16. 苍烟:青烟、烟雾。
17. 北固楼: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的古建筑,宋代称“凌云楼”,明清时期称“北固楼”。
18. 莼鲈:指莼菜和鲈鱼,是江南地区的特产美食。
19. 秋末:秋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20. 行棹:行走的小船。
21. 迟留:停留、耽误。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以描绘润州的地理风光与历史人文为主,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之际的浓厚情谊。诗人在描述润州广袤无垠的美景时,不仅强调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势险要的特点,还着重描绘了润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底蕴。从“江山号天险,人物自风流”中可以感受到润州的美景如诗如画,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潇洒自如的风采也跃然纸上。同时,诗人通过追忆润州过去的繁荣与现今的发展,表现出对时代变迁的理解和对家园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送李瑜通判润州》是北宋诗人沈遘的作品。诗作创作于仁宗时期,即公元1060年左右。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地位日益凸显,文人墨客盛行交流诗歌文化。
沈遘,其祖辈及父辈均系著名文人,受到良好教育。他在年少时便才华横溢,为世所瞩目。然而在其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直至三十岁左右才考取进士。尽管如此,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