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
少小学书史,颇知道所存。
功名谓陈迹,古人不复论。
既困乃干泽,羽翼何翩翻。
初登群玉府,犹接文字言。
晚落司会廷,始从俗吏烦。
朱墨事勾校,笞榜穷奸谖。
终日坐当案,曾不闻休番。
旧学泯不讲,旧志兹益昏。
中悼素尚违,仰愧前修尊。
去之未云果,荡尔何当返。
览君自警作,使我忘嚣袢。
友道久寥阔,期君于此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少年时期学习文史,颇有了解其中内涵。
谈论功名已成了过去的事,如今很少有人再讨论了。
生活困境时投身官场,犹如展翅翱翔。
一开始在政府部门工作,依然能接触到文学和言辞。
后来逐渐陷入繁琐的行政事务。
负责处理繁琐的红头文件和检查工作,甚至不惜动用鞭刑来惩罚坏人。
整日坐在办公桌前,从未听说可以休息。
过去的学识已被遗忘,昔日的志向也变得模糊不清。
反思自身原有的追求已经偏离,对先贤更加敬畏。
离开并不一定是解脱,回归原点又需要多久呢?
阅读你的警示之作,使我在繁忙中找到片刻宁静。
友谊之道已被疏远太久,期待与你共同恢复和发扬。
去完善
释义
1. 群玉府:此处喻指朝廷的官署。
2. 司会廷:即尚书都省的别称,是尚书省的长官审理政事的地方。
3. 笞榜:古代用鞭子或棍子打人的刑罚。
4. 奸谖:欺诈的行为。
5. 当案:办公桌的意思。
6. 休番:休息时间。
7. 朱墨:红色与黑色的笔,分别用来批阅文件或勾划错误。
8. 勾校:检查核对账目或书籍等。
9. 迩日:近日。
10. 中悼素尚违:此处指的是作者的内心痛苦在于他过去一直尊重并努力实践的道德准则现在却不能坚守了。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选择的五言诗。诗人沈遘通过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宦海浮沉,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友情的珍视。
“少小学书史,颇知道所存。”诗人从小学习诗书历史,对道理有一定的认识。这里的“道”不仅仅指道德伦理,更包含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功名谓陈迹,古人不复论。”诗人认为功名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古人已经不再谈论这些。这表明诗人对世俗观念的超越,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既困乃干泽,羽翼何翩翻。”诗人被困境困扰,试图寻求润泽之地,如同鸟儿展翅高飞。这里的“干泽”可以理解为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而“羽翼何翩翻”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姿态。
“初登群玉府,犹接文字言。”诗人初入官场,还能接触到文人墨客的文字交流。这里“群玉府”是借用古代神话中的玉帝宫殿来比喻朝廷,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向往。
“晚落司会廷,始从俗吏烦。”诗人晚年沦落到主管财务的官员,开始受到繁琐政务的困扰。这里的“司会廷”是指主管财务的机构,而“俗吏”则暗含了对官场腐败的讽刺。
“朱墨事勾校,笞榜穷奸谖。”诗人每天忙于红黑笔墨的账目核对,用鞭子惩罚那些犯法的恶人。这里描绘了诗人身处官场的无奈与矛盾。
“终日坐当案,曾不闻休番。”诗人每天都在办公桌前度过,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里的“当案”是指办公桌,表达了诗人对繁重公务的厌倦。
“旧学泯不讲,旧志兹益昏。”诗人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学习的东西,原有的志向也变得模糊不清。这里的“旧学”和“旧志”都是指诗人年轻时对学术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公正的期望。
“中悼素尚违,仰愧前修尊。”诗人心中哀叹自己的理想已经背离,仰望前贤感到羞愧。这里的“中悼”是指诗人对自己的反省,而“前修尊”则是指古代贤人。
“去之未云果,荡尔何当返。”诗人想要放弃名利,回归自我,但又觉得无法实现。这里的“去之”是指诗人对官场的厌倦,而“荡尔”则是指诗人内心的挣扎。
“览君自警作,使我忘嚣袢。”诗人看到友人沈乐道的作品,感慨万分,忘记了烦恼。这里的“自警作”是指沈乐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友道久寥阔,期君于此敦。”诗人感叹友情之道已经疏远,期待与沈乐道共同坚守这份情谊。这里的“友道”是指友情,而“于此敦”则是指在这个纷繁世界中相互扶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是宋代诗人沈遘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56年,正值宋朝时期。这个时期内,宋仁宗皇帝继位,推行文治政策,国家政治较为稳定,文化繁荣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沈遘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深受家庭熏陶,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成年后,沈遘步入官场,历任多个职位,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任职期间,他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为民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然而,由于朝政斗争激烈,沈遘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遭贬谪,远离权力中心。这段曲折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官场的冷暖无常,也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同一时期,宋仁宗统治下的宋朝呈现出一种相对和谐的社会氛围。虽然存在一定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纷争,但总体上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投身于诗歌创作,力求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切。沈遘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