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其三
耳聋不听楼头鼓,眼暗难看夜半灯。
一曲渔歌声尽后,归云天外自腾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耳朵听不见楼头的鼓声,眼睛在夜色中看不清夜半的灯火。
一首渔歌演唱结束后,云彩中的天空渐渐归于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居:指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景。
2. 其三:此为系列诗作的第三首。
3. 释净端: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静道,俗姓郑,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
4. 楼头鼓:楼上传来的鼓声,暗示世俗的喧嚣。
5. 眼暗:视力模糊,这里表示年纪大、视力下降。
6. 夜半灯:深夜的灯火,暗示时间已晚。
7. 一曲:一首曲子。
8. 渔歌:渔民唱的歌谣。
9. 声尽:歌声结束。
10. 归云:飘荡在天空的云朵,形容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
11. 天外:天空之外,形容极远的地方。
12. 腾腾:悠闲自在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山居 其三》释净端这首诗以诗人自身的生理感受开篇,引出他孤独而又超脱的心境。“耳聋不听楼头鼓,眼暗难观夜半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喧嚣和纷扰的隔离态度。而在这份静谧之中,诗人捕捉到了一首清澈的渔歌,这曲子犹如天籁之音,使他暂时忘却了身体的局限,飞向那自由辽阔的天外云间。最后一句“归云天外自腾腾”暗示了诗人寻求精神超越的追求,他渴望在这片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心灵的归宿。这首诗篇不仅赞美了自然的美景,更展示了诗人心灵上的超脱与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净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即宋朝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北宋逐渐走向衰落,政权动荡不安。与此同时,儒家、道家、佛家等各家思想文化交融发展,民间文学和艺术也达到了繁荣的高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逃离喧嚣的世俗世界,遁入山林寻求精神寄托。
释净端作为一位佛教僧人,对人生的态度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在山中修行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超脱红尘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的美景,表达了他的隐逸之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传达了佛教禅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理念,希望人们能够抛却世俗杂念,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