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假山石

标题包含
题假山石
无用无知顽石头,天生奇巧世人求。 算来世上无闲物,假使无情不自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动词,书写。这里是“以诗题写”的意思。 2. 假山:人工堆砌的石头景观。 3. 净端:元末明初的僧人,字无念。俗姓熊氏,号木庵。因居于湖州道场山,故又号道场山长老。原居江西奉新县大愚山,因母丧,尽孝服除,遂遁五祖心,师事耕云子,历二十年,复游庐山。 4. 无用无知:没有用处、缺乏知识。这里指假山石的特性。 5. 顽石头:坚硬的石头,这里指的是假山石。 6. 天生奇巧:天生的奇特与巧妙。这里指假山石的自然形态。 7. 世人求:世人都在寻求、欣赏。 8. 算来:估计起来。 9. 世上:世界上。 10. 无闲物:没有闲置的物品,这里指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11. 假使:如果。 12. 无情:没有情感和意识的事物。 13. 不自由:不能自主地活动。这里指假山石虽然看似无情,但实际上是被人们设计和利用的。
去完善
赏析
《题假山石》是宋末元初的释净端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假山石的描绘,表达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哲理思想。 首先,诗人在第一句“无用无知顽石头”中,以顽石头的形象开头,用“无用无知”来形容它的特点。这里的“无用无知”并不是指石头真的没有价值和用途,而是通过反讽的手法,强调石头的存在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紧接着在第二句“天生奇巧世人求”中,诗人笔锋一转,指出石头虽然看似平凡,但实际上却包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为了人们追求的宝贵之物。这两句互为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表达了石头那寓于平凡之中的伟大价值。 在诗的后两句“算来世上无闲物,假使无情不自由”中,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提出,从大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无用的,因为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作用;而从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一块无情的石头,也能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发挥想象力的对象,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自由”,实际上就是石头被赋予的新的生命和意义。 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却寓意深刻。诗人通过对假山石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世事的哲理问题,体现出诗人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这首诗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发掘和实现这些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假山石》是宋代高僧释净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禅僧在山林之间修行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创作背景如下: 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释净端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许多文人士大夫和民众信仰佛教。释净端作为一位高僧,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佛教哲学和禅宗修行理念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在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社会矛盾仍然存在,如贫富差距、土地兼并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使得许多知识分子转向佛教寻求心灵慰藉。释净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题假山石》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释净端已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他在山林之间修行,与大自然为伍,享受着山林的宁静和美好。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