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会昙老

标题包含
会昙老
渔家生计好,终日泛轻舟。 剪竹为竿钓,裁荷作酒瓯。 只知溪上乐,不识世间愁。 昨夜岩隈下,蓑衣忘却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渔人生活很美满,整天乘着小船悠悠荡荡。他们用竹子做鱼竿,荷叶做盛酒的容器。只知道在河边欢乐无边,不了解尘世的忧愁。昨晚在岩石旁边垂钓忘记把蓑衣带回家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会昙老:指僧人昙老,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在某个寺庙或禅院中与僧人的相会。 2. 渔家生计好:指渔民的生活状况较好,这里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平凡生活的赞美。 3. 泛轻舟:驾轻舟在水上漂浮,形容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4. 剪竹为竿钓:用竹子制作钓鱼竿,这是一种常见的渔具制作方式。 5. 裁荷作酒瓯:将荷叶制作成酒杯,这是古代的一种饮酒习惯。 6. 溪上乐:在溪水边寻找到的乐趣。 7. 世间愁:人世间的忧虑和烦恼。 8. 昨夜岩隈下:指昨天夜里的山岩和水流之间。 9. 蓑衣:古代渔民用于防雨的服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渔家生活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家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渔家生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通过对比渔家和世人之间的不同生活态度,揭示了世人的无知和悲哀。 首联“渔家生计好,终日泛轻舟”,诗人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渔家生活的赞美。这里,诗人用“生计好”来形容渔家的生活,既表现了渔家生活的恬淡自得,又展示了渔家生活的自由奔放。接着,诗人又以“终日泛轻舟”的形象描绘了渔家生活的生动画面,形象地展现了渔家的勤劳、乐观和豁达。 颔联“剪竹为竿钓,裁荷作酒瓯”,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渔家的劳动场景。在这里,诗人通过“剪竹为竿钓”和“裁荷作酒瓯”两个形象的劳动场景,生动地展现出了渔家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表现了渔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颈联“只知溪上乐,不识世间愁”,诗人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渔家和世人之间的生活态度。在这里,诗人以“只知溪上乐”来形容渔家对生活的热爱,以“不识世间愁”来表现渔家的无知和单纯。同时,诗人也以“只知溪上乐”和“不识世间愁”的对比,揭示了世人的愚昧和悲哀。 尾联“昨夜岩隈下,蓑衣忘却收”,诗人以一个细节描写,深化了渔家生活的主题。在这里,诗人以“蓑衣忘却收”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渔家的悠闲自得和生活乐趣,同时也表现了渔家的勤劳和朴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昙老》是宋朝著名诗人释净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上的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高僧大德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释净端本人是一位杰出的禅僧,他在当时的佛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传播禅宗思想。在他的一生中,他曾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昙老的友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在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首《会昙老》就是他为纪念这段友谊而创作的。 在这首诗中,释净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山水的壮丽、草木的繁茂、流水的潺潺都融入到了诗歌之中。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情,充分体现了释净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