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述怀

标题包含
述怀
晦迹归岩坞,僻居人到稀。 披衣眠静榻,策杖遶荆扉。 远谢名兼利,能忘是与非。 松风祛暑薄,山月照萤微。 烹茗满瓯雪,掬泉半湿衣。 穷通云意密,终与世人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隐居岩洞中,鲜有人来访。 披上衣服躺在安静的卧榻上,拿着拐杖围绕荆棘的门扉。 远离名誉和利益,能够忘记是非对错。 松风吹散微薄的暑气,山月的光辉照亮了萤火虫的光芒。 煮茶满杯如雪,捧起泉水打湿了衣裳。 无论命运的通达与否,始终与世俗相违。
去完善
释义
1. 晦迹:隐藏行踪,使人们无法知道其踪迹。 2. 岩坞:山中的石室或岩洞。 3. 僻居:居住在偏僻的地方。 4. 人到稀:表示人烟稀少,不常见到人。 5. 披衣:穿上衣服。 6. 静榻:安静的床铺。 7. 策杖:扶着手杖。 8. 荆扉:用荆棘做的门,这里指简陋的住所。 9. 远谢:远远地避开。 10. 名兼利:名利。 11. 能忘:能够忘记。 12. 是与非:正确与错误。 13.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 14. 祛暑薄:消除炎热的气息。 15. 山月:山间的月亮。 16. 照萤微:照亮萤火虫的光芒。 17. 烹茗:煮茶。 18. 满瓯雪:形容茶水像雪一样洁白。 19. 掬泉:用手捧起泉水。 20. 半湿衣:水溅湿了衣服。 21. 穷通:困厄与显达。 22. 云意密:云彩的形态变化莫测。 23. 终与世人违:始终与世俗的人相背离。
去完善
赏析
《述怀》是宋释净端所作的七言律诗,描述了作者归隐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情景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表达了自己的寄情山水,安贫乐道的志向。 首联“晦迹归岩坞,僻居人到稀”以“晦迹”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嚣,保持默默无闻的愿望。而“归岩坞”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隐居之处的环境特点:岩石砌成的居所。接着通过“僻居人到稀”的描述表现出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人迹罕至。 颔联“披衣眠静榻,策杖遶荆扉”写的是诗人在山中日常生活的状态:晨起披着衣服在安静的卧榻上休息,下午则手持拐杖围绕住所行走。从“策杖”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年事已高但仍精神矍铄。 颈联“远谢名兼利,能忘是与非”流露出诗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淡泊名利,不被世俗的是与非所困扰。表现了作者内心清净,注重内心修养的生活态度。 诗歌后半部分继续展示着诗人在山中的悠闲生活。诗人利用山间清风驱散炎热,山月映照萤火虫,构成一幅美丽的夜色画面。而诗人烹茶品茗,捧山泉洗去身上的尘土,更是透露出与世无争的心态。 尾联“穷通云意密,终与世人违”表达了对命运的达观态度,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不违背自己的信仰与初心。通过“终与世人违”表达了诗人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与恬淡,不受外界干扰。 全诗以其淡远的意境和对山野生活的悠然自得展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高洁的品性。这首诗歌读起来韵味悠长,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述怀》是宋代高僧释净端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内心恬静的心境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思绪悠然地飘荡在山谷、江河之间,他赞美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向往清净自在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佛学的理解和感悟。释净端作为一位高僧,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以禅意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理想世界。 在这一时期,释净端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曾云游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佛学和人生哲理。然而,他也曾受到世俗纷争的困扰,感受到了人世的沧桑。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清净自在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向往,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述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的时代,诗人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这首诗既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抒发,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