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慈云岭

标题包含
登慈云岭
千古慈云岭,诸方南北行。 江波与湖水,极目两分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永恒的慈悲之云横卧山岭,四面八方都有北南行走的众僧。江水与湖水在远处交汇,一眼望去便能看出明显的界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慈云岭:地名,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山岭。 2. 诸方:各个地方。 3. 南行:向南行驶。 4. 江水:指长江。 5. 湖水:指西湖。
去完善
赏析
《登慈云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慈云岭时的所见所思。诗的首句“千古慈云岭”,以“千古”一词突出了慈云岭的历史悠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这座山岭的敬意。接下来的一句“诸方南北行”,则说明了慈云岭地处交通要道,南北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紧接着的“江波与湖水,极目两分明”,是诗人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所见的景象。这里的“江波”和“湖水”分别指的是长江和西湖的水面,“极目两分明”则表示诗人站得高看得远,将这两种不同的水面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也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登上慈云岭时的所见所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充满了意境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慈云岭》是宋代高僧释净端的一首五言律诗,见于《嘉兴僧宝传》。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登上慈云岭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领悟和追求。创作于公元960-1279年之间的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经历了从唐末五代的衰落走向复兴,文人僧、士大夫僧的影响逐渐加强,诗僧群体也随之兴起。释净端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僧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注重阐发佛理,具有一定的哲理思考深度,颇受后世学者的关注。 在释净端创作此诗的年代,虽然中国处于相对稳定的宋朝时期,但民间疾苦并未得到缓解。社会上的官僚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普遍信仰危机,精神寄托无所适从。在这样的背景下,禅宗佛教成为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民众的精神寄托。 因此,这首诗的创作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的自我修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及禅宗思想对人们的深刻影响。总之,这首《登慈云岭》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精炼的诗歌艺术,体现了释净端作为诗僧在禅宗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