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杂言 其四
野老欣欣任自然,斋余无事玩林泉。
门前竟日无人到,夜对乔松月在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乡村老人生活悠然自得,闲暇时喜欢欣赏林泉美景。门前整日没有客人来探访,夜晚在乔松下赏明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兰若:梵语,意为寺庙。
2. 野老:指乡村老人。
3. 欣欣:快乐的样子。
4. 任自然:顺从自然。
5. 斋余:吃素后的闲暇时光。
6. 玩林泉:游玩山林泉水间。
7. 门前竟日:门前整天。
8. 无人到:没有人来。
9. 乔松:高大的松树。
10. 月在天:月亮在天空中。
去完善
赏析
《兰若杂言 其四》这首诗以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在山野之间的怡然自得。诗人用“野老”自喻,表达了自己乐于过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简朴生活。斋余无事之时,可以在林泉之间尽情嬉戏。这样的日子清净无扰,连门前都没有人来拜访。夜晚时分,面对着高大的松树和明亮的月光,诗人感到无比的快乐与满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诗人眼中,山水之间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心灵的归宿。同时,诗人也以此暗示出对于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价值取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若杂言 其四》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净端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
在释净端生活的年代,明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失去了官方的支持,地位逐渐下降。因此,释净端作为一位僧侣,他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此外,明朝初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许多文人志士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与佛教僧侣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释净端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佛门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