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杂言 其七
岩前松竹两三株,日炙风吹渐已枯。
叶落纵横人不扫,清声犹自响朝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岩前的松树和竹子只有两三株,太阳暴晒、风吹雨打,它们已经逐渐枯萎。尽管落叶四处飘散无人清扫,但这松竹依旧在早晨和傍晚发出清亮的声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指僧侣静修的处所或佛教寺庙。
2. 释净端:古代僧人,生卒年不详,南宋时期僧人,擅长诗歌创作。
3. 岩前松竹两三株:岩前,山岩之前;松竹,松树和竹子。此句描述的是山岩前的两三株松竹。
4. 日炙风吹渐已枯:炙,暴晒;枯,枯萎。此句描绘了松竹在阳光暴晒和风中吹拂下逐渐枯萎的景象。
5. 叶落纵横人不扫:纵横,形容落叶杂乱无章地铺满地面的景象;扫,扫除,清理。此句描绘了树叶凌乱地铺满地面却无人打扫的画面。
6. 清声犹自响朝晡:清声,清脆的声音;朝,早晨;晡,申时,午后三点至五点之间。此句描述了尽管松竹已枯,但它们的声音仍然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响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僧人释净端的《兰若杂言》组诗之一。“兰若”一词源于梵文,意为寺院或僧房。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寓含着深深的禅理和人生哲理。
首句“岩前松竹两三株”描绘出山间寺前的景象,仅有三两株松竹,显得有些稀疏、冷落。这种“岩前松竹”的孤寂与杜甫的“青松倚岩壁,冷日下枝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赋予了草木生命感和哲理意味。
次句“日炙风吹渐已枯”则描述了松竹在炎热的太阳和猛烈的风吹中逐渐枯萎。这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松竹遭受生存环境的考验。这表明即使是松竹这样的顽强植物也无法抵挡住严酷的自然环境,暗示了自然的强大以及生命的无常。
第三句“叶落纵横人不扫”,描绘了落叶满地的景象,凸显出山寺的萧瑟和寂寥。作者用“纵横”来形容落叶的繁多,巧妙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及岁月的无情。同时,这句也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与人之间的观察和理解,突显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尾句“清声犹自响朝晡”表现出松竹虽然枯萎,但其叶子在风中飘落的声音仍然清脆悦耳,如沐晨露。这里,“清声”既指松竹叶子飘落的声响,又寓指禅宗的清规戒律和智慧的教诲。这首诗句通过描写松竹虽面临困难却不失坚韧的形象,反映了诗人坚定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情。整首诗寓意着禅者以坚持、忍耐的精神去应对生活中种种磨难和挑战,呈现了一幅静谧而庄重的禅宗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若杂言 其七》是宋代僧人释净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政治方面,虽然北宋和南宋都试图恢复汉唐的繁荣,但都未能实现,国内矛盾和社会不安持续不断。在经济方面,宋朝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货币化、城市化和海外贸易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在文化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诗歌、绘画、书法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局限性,许多有才华的人才无法得到重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净端作为一名僧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更为深刻。他的诗作《兰若杂言 其七》表达了对于世间纷扰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在诗中写道:“苍龙破夜探水头,红日上三竿。一片白云从东起,柳絮因风起唤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也传达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