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立春寄杨郇伯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海为家的旅者漂泊了一生,这里春天的景象却令人心旷神怡。寒风中独立离群的马儿,水泽边耕作的农夫。岁月沧桑,深厚的交情依旧,悲伤的世界唯有自然亲近。如今,那位子云先生或许已经见到了这片新的生机。
去完善
释义
1. 浪迹:四处漂泊,行踪不定。
2. 惊心:使人心惊,形容激动或害怕。
3. 风前:风中,风里。
4. 独去马:独自离去的马匹,这里指作者自己。
5. 泽畔:水泽边,这里指春日的河畔。
6. 耦耕:两人并耕,这里借指农家春耕的景象。
7. 老大:年纪较大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指。
8. 交情: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9. 悲凉:悲伤凄凉的情感。
10. 外物:除自身以外的事物。
11. 子云:即杨郇伯,此处用汉代文学家扬雄的字来称呼他。
12. 宅:住宅,家。
13. 柳条新:初春嫩绿的柳枝,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窦常在旅途中看到春天的景象时写下的,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描绘了诗人长年漂泊的生涯和在此地看到春天时的感慨。
颔联“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描述了诗人在风中独自骑马前行的情景以及湖边耕种的人们。
颈联“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表达了诗人随着年龄增长对友情的重视,以及面对悲凉的外部世界而产生的亲切感。
尾联“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则希望友人杨郇伯在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是唐代诗人窦常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86年,即唐德宗建中三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中兴时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仍然存在。
在这一时期,窦常的人生际遇并不顺利。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曾担任官职,但因时局动荡,仕途坎坷。在此背景下,他选择离开官场,开始了漫长的漫游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窦常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当时,唐代文学正处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阶段,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个人命运,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窦常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