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词
卓绝明时第,孤贞贵后贫。
郄诜为胄子,季札是乡人。
笔下调金石,花开领搢绅。
那堪归葬日,哭渡柳杨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才华横溢的时代里独占鳌头,独善其身的人在贫穷中显出高贵。
郄诜作为士族之子,季札却出生在小乡村。
笔下书写着高雅的诗篇,如金石般历久弥新;花开之际,引领众多学者名流。
谁能想到在他离去的这一天,我们只能在柳絮飘扬的渡口痛哭悼念。
去完善
释义
1. 故:过去的人或事。
2. 秘监:唐代官名,指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官员。
3. 丹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位于今江苏省南部一带。
4. 公:尊称,表尊敬之意。
5. 延陵:古代地名,即延陵县,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一带。
6. 包公:即包恺,字和乐,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曾任秘书监等职。
7. 卓:超越,超过一般。
8. 明时第:贤明的时代中的杰出人物。
9. 孤贞:独立坚定的节操。
10. 贵后贫:地位显贵之后,生活却变得贫困。
11. 郄诜:指郄诜枝,代指才华横溢的人才。
12. 为:成为。
13. 胄子:贵族子弟。
14.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有“贤公子”之称。
15. 是:这个。
16. 乡人:同乡之人。
17. 笔下:写作之中。
18. 调金石:调谐音乐之美,此处指文章华美。
19. 花开:比喻文采焕发。
20. 领:率领,引导。
21. 搢绅:士大夫,知识分子。
22. 那堪:难以承受。
23. 归葬日:指包恺去世后安葬的日子。
24. 哭渡:痛哭流泪地渡过。
25. 柳杨津:杨柳渡口,这里指送葬之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挽歌中,窦常以诗的形式赞美了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的一生及其成就。他首先指出,包公在明理的时代中是杰出的,虽然孤独却保持着高尚的节操。接着,诗人提到包公的身份背景:他是古代名人郄诜的后裔,同时又是季札的同乡。这里,诗人通过对比两位古人的高贵品质,突出了包公的优秀品质。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包公的才华横溢和德高望重。他善于用笔触拨人心弦,像金石之声一样坚定有力;他的品德如花开般灿烂,引领着士人的风尚。然而,在描述这些光辉成就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包公归葬之日亲友悲伤的场景。在那天,人们哭泣着为他送行,渡过了杨柳依依的水边渡口,表达了无尽的哀痛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词》是唐代诗人窦常为悼念故友包公所创作的悼亡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窦常正处于人生的一个低潮期。他于贞元十四年(798年)登进士第,然而仕途并不顺利,一直未能获得重用。在元和年间,他曾任国子主簿、监察御史等官职,但职位较低,未能施展抱负。在此期间,他与包公成为了好友,共同度过了许多困苦的时光。
与此同时,唐朝社会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不断。在这种情况下,窦常与包公等人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然而,他们的理想并未实现,包公不幸去世,这使得窦常倍感痛心,写下了这首悼亡诗,以寄托对故友的哀思和对时代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