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北固晚眺

标题包含
北固晚眺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乡芒种时节过后,梅雨天气凉爽宜人。养蚕季节到来,露天的蚕宝宝开始茁壮成长;江边的燕子围绕着高高的船桅翻飞。山脉稳稳地守在北方,潮水滚滚向西方流淌。年复一年地登高远望,世事如烟,消磨了多少人的岁月。
去完善
释义
1. 水国:指水乡地区,这里指的是江南一带。 2.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节气。 3. 梅天:黄梅天的简称,每年的五六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持续阴雨天气,称为“黄梅天”。 4. 凉:凉爽,形容气温适中,给人舒适的感觉。 5. 露蚕:新生的桑叶。 6. 开晚簇:指养蚕户晚上聚集在一起商量事情。 7. 江燕:江边的燕子。 8. 绕危樯:环绕着高耸的船帆飞翔。 9. 山趾:山脚。 10. 北来固:指北固山从北方绵延而来。 11. 潮头:潮水的浪头。 12. 西去长:指江水向西流去,水面宽阔。 13. 年年:每年都有,表示每年都会进行登高远眺的活动。 14. 此登眺:在此地登高远眺。 15. 人事:人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 16. 销亡:消失,灭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芒种时节的北固山下的所见所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芒种过后,梅雨季节来临,天空不时飘洒着清凉的雨丝。采桑女们在露水中忙碌地养殖着蚕儿,辛勤地照料着蚕簇;江边的燕子则围绕着船只翻飞,仿佛在寻求栖息之地。 诗人站在北固山下,远眺江水东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如梦。年年此时登高望远,心中不禁生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芒种时节的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固晚眺》是唐代诗人窦常创作的一首描绘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以“晚眺”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在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北固山,放眼望去,只见江水滔滔,舟楫往来如梭的壮观景象。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窦常生活在唐朝中期,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窦常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窦常曾在朝廷任职,后因官场失意而辞官归隐。他的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更加深刻。在《北固晚眺》一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壮丽的江山景色,表达了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唐朝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江为主轴的水运交通网络。这使得北固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在这个背景下,窦常作为一位关注国家命运的文人,选择在这里创作《北固晚眺》,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 综上所述,《北固晚眺》这首诗歌是在唐朝中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作者窦常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描绘壮丽的江山景色,表达了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