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馆听子规
楚塞余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楚国边塞的春雨逐渐稀疏,断断续续的猿猴哀鸣让人伤感不已。云雾缭绕在古老的树林中,大山显得格外静谧,仿佛千百次的悲鸣都集中在一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楚塞:指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 余春:春天的剩余时光。
3. 渐稀:逐渐稀少。
4. 断猿:指失群的猿猴。
5. 沾衣:眼泪湿透了衣裳。
6. 老树:年老的树木。
7. 空山:空旷的山野。
8. 仿佛:似乎,好像。
9. 一度:一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杏山馆听子规》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作者的心境。首句“楚塞余春听渐稀”,描述了楚国边塞的春天的气息逐渐淡薄,暗示了季节的变化。次句“断猿今夕让沾衣”,则通过猿猴哀鸣的场景,传达了作者心中的伤感之情。接下来两句“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强调了子规鸟在空山中回荡的声音,渲染了空旷、寂寥的氛围。整首诗既有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杏山馆听子规》是唐代诗人窦常的作品,创作于唐朝贞元年间(785年-805年)。
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国家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窦常身处其中,经历了战乱的残酷和人世的沧桑。他本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家道中落,生活困顿。窦常屡试不第,漂泊不定,深感怀才不遇的痛苦。
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虽然战乱刚刚平息,但经济、文化等领域仍有所发展。朝廷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恢复国家的繁荣。然而,官场腐败严重,民间疾苦重重,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忧国忧民,感慨万分。窦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子规鸟的哀鸣寓意自己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