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诸葛武侯庙

标题包含
谒诸葛武侯庙
永安宫外有祠堂,鱼水恩深祚不长。 角立一方初退舍,拟称三汉更图王。 人同过隟无留影,石在穷沙尚启行。 归蜀降吴竟何事,为陵为谷共苍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 永安宫旁有座祠堂,当年如鱼水般的恩情却未能让王朝长久延续。 三国鼎立时,蜀国曾一度退让,试图重新规划统一天下的蓝图。 人们来来往往,像穿过树荫一样无声无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那些石头却能在荒凉的地方继续前行。 最终,刘备选择归顺蜀国还是投降东吴,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历史,化作了山陵与河谷,共同融入了苍茫的大地。
去完善
释义
1. 永安宫:历史上有多座永安宫,此处的具体指代不明确。可能指的是刘备在蜀地的宫殿,也可能是东吴的宫殿。 2. 鱼水恩深:比喻君臣之间的深厚感情,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如鱼得水”故事,喻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3. 祚不长:指蜀汉的国运并不长久。祚,国运。 4. 角立一方:意指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局势中崭露头角。 5. 退舍:引退,这里指诸葛亮曾一度退出政治舞台。 6. 三汉:指东汉、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7. 图王:谋划统一天下的大业。 8. 人同过隟无留影:意指人生短暂,如同穿过缝隙的阳光无法留下影子。 9. 石在穷沙尚启行:即使处于困境之中,也要继续前进。 10. 归蜀降吴:指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蜀汉,又降服东吴的过程。 11. 为陵为谷:指诸葛亮最终化为尘土,与自然融为一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谒诸葛武侯庙”,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才智和忠诚的赞美以及对三国历史的感慨。首联描述了武侯祠的所在环境以及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情深。颔联则提到诸葛亮初隐而后出仕的生平,并对他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进行了高度评价。颈联通过“过隟无留影”和“石在穷沙尚启行”两个生动的比喻,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永恒。尾联则以武侯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事实为例,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力。总的来说,这首诗在拜谒诸葛亮庙之际,通过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赞誉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诸葛武侯庙》是唐代诗人窦常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玄宗时期。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理想中的圣贤政治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诸葛亮忠诚、智慧的高尚品质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公元712年至756年的唐朝,此时正是历史上的开元盛世,国家富强,经济繁荣。然而,在这种表面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各种社会矛盾。士人阶层的官僚腐败,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窦常的内心。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窦常渴望能够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做出贡献。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向往。 在窦常所处的时代,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仍然深入人心。诸葛亮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士人学习的楷模。 综上所述,《谒诸葛武侯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既有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矛盾,又有窦常个人的理想追求,以及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