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
杏花榆荚晓风前,云际离离上峡船。江转数程淹驿骑,
幸得柱山当郡舍,在朝长咏卜居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新的一天的微风中,满树都是杏花和榆荚,云雾弥漫在峡谷中的船只上方。长江转了几道弯,淹没了驿站和马匹。幸运的是,我们来到了郡城所在地柱山,在朝廷里常常吟诵着关于安居的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之任:指前往任所。
2. 武陵:位于湖南西部、贵州高原东北边缘的武陵山脉中心地带。
3. 寒食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4. 途次:旅途中暂时休息的地方。
5. 松滋渡:古渡口名,今湖北松滋县南境长江北岸。
6. 刘员外禹锡:唐朝文学家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此时为员外郎。
7. 杏花:杏树的花朵,象征春季。
8. 榆荚:榆树的果实,也叫榆钱,是春天的象征。
9. 晓风:清晨的微风。
10. 云际:云层之间。
11. 离离:茂盛的样子。
12. 上峡船:驶入三峡的船只。
13. 江转:河流转弯处。
14. 数程:指距离遥远。
15. 淹:拖延,滞留。
16. 驿骑:驿站的马匹。
17. 柱山:此处指湖南武陵县的雪峰山。
18. 当:靠近,面对。
19. 郡舍:地方行政长官的官邸。
20. 在朝:在朝廷任职。
21. 长咏:长诗,指古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
22.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窦常的这首诗描绘了他在赴任武陵途经松滋渡时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句“杏花榆荚晓风前”借景抒情,以杏花的美丽和榆荚的飘落暗示了季节的流转以及离别的伤感。接下来的“云际离离上峡船”则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前往武陵任职的心境。
颔联“江转数程淹驿骑,幸得柱山当郡舍”,描述了旅途中曲折的路径和漫长的驿站,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沮丧,反而感到幸运,因为他在当地有山作为依靠,那便是他将来要安居的地方。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
尾联“在朝长咏卜居篇”表明了诗人在朝为官的同时,依然不忘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是唐代诗人窦常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当时窦常担任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刺史,即将上任途中经过松滋渡时所作。
在这段时间里,窦常的人生际遇相对较为平静。他在朝廷任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官职并未得到提升,这使他对现实有些失望。此次调任武陵刺史,虽然是个地方官职,但也能发挥他的才能,为百姓做些实事。
在这一时期,唐朝社会逐渐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走向稳定,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政治上,宦官势力逐渐崛起,对皇权产生威胁;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军事上,边疆战争频繁,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窦常希望通过自己的职位为国家尽一份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