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
幼为逃难者,才省用兵初。去国三苗外,全生四纪余。
老头亲帝里,归处失吾庐。逝水犹呜咽,祥云自卷舒。
正郎曾首拜,亚尹未平除。几变陶家柳,空传魏阙书。
思凌天际鹤,言甚辙中鱼。玉立知求己,金声乍起予。
在朝鱼水分,多病雪霜居。忽报阳春曲,纵横恨不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幼时为了避难而离家,现在才明了战争的初始。离开故土在三苗之外,保全生命度过了四十载。老年回到京城,却发现自己的家园已不再。流逝的水似乎在呜咽,天上的祥云自在舒展。曾经担任郎官之首,未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几次变化如同陶家的柳树,徒有封赏的诏书。怀念那如鹤般翱翔的日子,如今却像车辙中的鱼一般。我要保持清白知道靠自己,发出金石之声唤醒自己。在朝廷如鱼如水般的度日,病弱之躯在风雪交加中居住。忽然听到春天的消息,心中充满了遗憾不能实现抱负。
去完善
释义
1. 幼为逃难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年幼时因为战乱而逃亡的经历。"逃难者"指的是逃避战乱的难民。
2. 才省用兵初: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成年后才开始明白战争的残酷。"省"表示明白,"用兵初"指战争刚开始的阶段。
3. 去国三苗外:这句诗描述了诗人远离故国的经历,"去国"表示离开自己的国家,"三苗"在这里代指苗族地区。
4. 全生四纪余: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经过漫长的岁月得以保全生命的感慨。"全生"指生存下来,"四纪"表示四十八年,这里用来形容漫长的岁月。
5. 老头亲帝里:这句诗描绘了诗人老年时回到京城的生活情景。"老头"指年老之人,"帝里"指京城。
6. 逝水犹呜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逝水"比喻时间的流逝,"犹呜咽"表示仍然让人感到悲伤。
7. 正郎曾首拜:这句诗提到了诗人曾经担任的职务。"正郎"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官职,"曾首拜"表示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
8. 亚尹未平除: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未能得到平级的官职的遗憾。"亚尹"是指仅次于县令的官员,"未平除"表示未能获得同等的职位。
9. 几变陶家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陶家柳"是一个典故,来源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里用来象征田园生活。
10. 玉立知求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我修养的信念。"玉立"形容仪态端庄,"知求己"表示知道应该向内寻求自我提升。
11. 在朝鱼水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朝廷中的境遇。"鱼水分"是一个成语,形容关系疏远,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在朝廷中的孤立无援。
12. 忽报阳春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友人关怀的消息时的喜悦心情。"阳春曲"指友人的关心和问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窦常写给他的弟弟窦牟的一首诗,主题是感慨时事、怀念故乡和抒发自己的抱负。诗的开头描述了他们的童年经历以及战乱时期的生活,以此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他们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着,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如“逝水”、“祥云”等,以此来传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时局的看法。
然后,诗人提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以及与他人的交往。这里的“正郎曾首拜,亚尹未平除”指的是诗人虽然担任过正郎这样的职位,但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仍有许多壮志未酬。“几变陶家柳,空传魏阙书”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事的失望和无奈。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鹤”和“鱼”作为比喻,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其中,“玉立知求己,金声乍起予”两句表明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像玉石一样高洁,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为国家做出贡献。
最后,诗人以“阳春曲”作为比喻,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他觉得自己就像春天的曲子一样,虽然命运多舛,但仍然有力量去影响这个世界。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是唐朝诗人窦常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公元806年,正值唐朝元和年间。在这一年里,朝廷内部政局相对稳定,但在地方上,藩镇割据现象仍然存在。
窦常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窦叔向是当时著名的文人。窦常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勤奋好学,在文学和经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赫的成就,一生辗转各地任职,官职不高。
在这个时期,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洛阳官舍是官员们在洛阳执行公务时的住所。这首诗就是在窦常在洛阳官舍期间,收到弟弟窦牟寄来的诗作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在这首诗中,窦常表达了对兄弟亲情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得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窦常作为一个文人官员,对家庭、亲情、友情、故乡和国家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