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出城
春风驱我出,骑马到江头。
出门日已暮,独游无献酬。
江山多景物,春色满汀洲。
隔岸花绕屋,斜阳明戍楼。
人家渐成聚,炊烟天际浮。
日落雾亦起,群山定在不。
江柳故撩人,萦帽不肯休。
风流乃如此,一笑忘百忧。
随行亦有酒,无地可迟留。
聊写我心耳,长歌思悠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催我离家出发,骑马行至水边。出门时已是傍晚,独自游荡没有应酬。江山如画景色无边,春光铺满了河畔沙洲。对岸花儿簇拥着屋子,夕阳洒在烽火台上。村庄渐渐聚集起来,炊烟袅袅飘向天边。太阳落下雾气弥漫,群山寂静守候在前。河边的柳树婆娑迷人,摇曳我的帽子不停。这样美好的时光,让我忘却无数忧愁。随身带着一壶浊酒,却没有地方可以停留。姑且写下我的心境,高歌一曲思绪悠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正月二十日:即农历每月的第二十日。
2. 江头:江边,江边的小平地。
3. 无献酬:没有赠答。献酬是古代宴会上宾客互相敬酒、答谢的礼仪。
4. 汀洲:水边平地,这里指河边的草地。
5.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6. 成聚:形成村落。
7. 烟雾:雾气,浓重的烟气。
8. 不:语助词,相当于“吧”。
9. 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飘散如絮。
10. 长歌:长诗,叙事诗。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正月二十日出城时的所见所感。诗歌开篇以“春风驱我出”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接着描绘了出游的情景:骑马来到江边,独自一人没有亲友相伴,体现出孤独之感。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诗人对美景的热爱,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山的壮丽风光,汀洲之上繁花似锦,色彩斑斓。与此同时,诗人还留意到对岸的花绕着房屋生长,夕阳下的戍楼被斜阳照得明亮,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画面。而“人家渐成聚,炊烟天际浮”则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随着太阳落山,雾气升起,群山渐渐融入朦胧之中,为这首诗增色不少。最后两句,“江柳故撩人,萦帽不肯休”写出了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感触,他感到喜悦、轻松,仿佛一切的忧虑都瞬间消散,只剩下与自然共融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正月二十日出城》是南宋诗人张九成在公元1127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歌反映了他在靖康之难后被金兵俘虏北上的经历。在公元1127年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战乱时期,金兵南侵,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并俘虏了徽、钦二帝及朝臣后宫万余人北上。张九成亦在此时被抓走。
被俘期间,张九成历经艰辛,对国家的沦陷、人民的苦难有了深切的体会。他在诗中写道:“可怜客里过春风,又见城头晓角哀”,感叹自己身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归故土,无法与家人团聚。而城头晓角哀则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然而,尽管身处困境,张九成仍以坚定的信念鼓励自己。他坚信国家终将恢复,人民终将获得自由。因此,他写道:“今日出门春正好,看君走向日华街”,表达对未来的乐观期待。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使他的诗篇充满了力量,成为南宋初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