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又和清明日兀坐用前韵

标题包含
又和清明日兀坐用前韵
天理流行不用寻,鸢飞鱼跃自升沉。 细观自有昭然处,始信严师是此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文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自然的道理原本就在流转之中,不需要刻意寻找。就如同鸢鸟飞翔,鱼儿游动,一切自然而然。细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明显之处。到了此时,才真正相信严格的老师教给我们的正是这样的心态。
去完善
释义
1. 天理流行:指天理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世间流转运行。天理,即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 2. 鸢飞鱼跃:比喻事物各得其所,自由发展。鸢,老鹰;跃,跳跃。 3. 升沉:升起与沉下,这里用来形容事物的兴衰起伏。 4. 细观:细心观察。 5. 昭然:明显、清楚的样子。 6. 严师:严格要求的老师,这里喻指真理或者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又和清明日兀坐用前韵”,诗人通过描述自然的景象,表达了其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首句“天理流行不用寻”表明了自然界万物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无须刻意去寻找和理解。接着诗人以“鸢飞鱼跃自升沉”的形象比喻,描绘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生命自由自在的状态。然后诗人写道:“细观自有昭然处”,意味着当我们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自然能发现其中的道理。最后一句“始信严师是此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导师教诲的理解与信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信念。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和清明日兀坐用前韵》是宋代诗人陈文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明节期间,大约在公元126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陈文蔚生活在中国南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都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清明节,作为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更是让人们思念起故乡和家人。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陈文蔚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功名无望,因此在清明节这天,他选择了独处,以抒发内心的感慨。同时,他还面临着战乱和政治压迫的社会现实,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金、蒙等少数民族对南宋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使得国家局势日益紧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会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又和清明日兀坐用前韵》这首诗歌是在清明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由身处人生低谷、面临着家国之思的陈文蔚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