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湖除夜

标题包含
西湖除夜
又来上国看新元,细嚼梅花咽冷泉。 阿母在家年六十,孤儿为客路三千。 身居东海沧波上,心在西山落照边。 碧户朱门杨柳岸,不知归日是何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道璨(1043-1128),字无文,号石湖居士,俗姓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与释惠洪、释祖可并称为“三僧”。 释道璨自幼聪颖过人,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又到繁华京城赏新春,品尝清冷泉水与梅花香。 母亲独居已六十载,流浪游子漂泊漫长旅程。 身在东海之滨遥望远方,心系落日余晖照耀西山。 门庭朱碧杨柳依依,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家之路。
去完善
释义
1. 上国:此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2. 阿母:指诗人的母亲。 3. 为客:离家在外作客。 4. 东山:此处应指江西庐山或安徽天柱山一带,诗人故乡地,系诗人内心向往之处。 5. 落照:夕阳的余晖。 6. 碧户朱门:指的是达官贵人的宅第。 7. 杨柳岸:泛指离别的渡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西湖除夜》是南宋诗人释道璨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新春佳节时的思乡之情。诗歌的标题“西湖除夜”点明了诗歌的背景和主题。诗中的“又”字暗示了诗人曾多次离家在外过年,而今年又一次来到了繁华的上京(即杭州)度过新年。 首联“又来上国看新元,细嚼梅花咽冷泉。”描述了诗人身处异乡过年的情景。在这里,诗人借“梅花”与“冷泉”传达了佳节之际孤独和思念的情绪。品味梅花、咽下冷泉看似闲适,实际上却是诗人因思乡而无法排遣内心的惆怅。 颔联“阿母在家年六十,孤儿为客路三千。”将思绪引回家乡,想到年迈的母亲和远离家乡的自己。“阿母”在这里指诗人自己的母亲,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牵挂;“孤儿”则是诗人的自谓,表现了他身为游子不能陪伴母亲的无奈。诗人以具体的数字强调了母子间的距离:母亲在家乡的岁数(60岁)和诗人离家所走的路程(3000里)。 颈联“身居东海沧波上,心在西山落照边。”通过对比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心理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系故乡的情怀。虽然身在繁华之地,但内心却向往着远方的故乡。“东海”和“西山”分别代表了诗人所在的江南地区和故乡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尾联“碧户朱门杨柳岸,不知归日是何年。”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眼前的富丽堂皇和美丽的风景都不能让诗人忘怀乡愁,他在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这个愿望何时才能实现呢?诗人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了他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综上所述,《西湖除夜》这首诗歌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离家在外过年时深切的思乡之情。诗歌通过对诗人自身处境和心理状态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漂泊不定、无法摆脱乡愁的哀伤情绪。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数字、对比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层次感和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湖除夜》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释道璨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254年左右,当时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金国的入侵和内部政治的腐败使得国家局势非常紧张。 释道璨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也非常艰难。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读书。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四处漂泊,以卖字画为生。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游历山川,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南宋时期,西湖成为了文人墨客们抒发感慨的重要场所。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诗人前来游玩。释道璨也不例外,他在西湖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写下了许多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 在这首《西湖除夜》中,释道璨通过对除夕之夜西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