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赵东野

标题包含
谒赵东野
水树摇窗榻见天,空花换尽我依然。 吟情豁处因闻道,隠趣深来颇入禅。 不以耳听何用洗,且无琴在底须弦。 未知遇得开关否,破费沧江月一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水敲打窗户,我在床上就能看到天空。世事如同浮云变换,而我还是那个我。 在吟咏诗情的豁达之处,我听闻到人生的真理;隐居生活的深远趣味,也让我悟到了禅意。 不用耳朵聆听的我,为何还要用水清洗?没有琴在旁边,又何必去寻找琴弦? 不知能否遇到知音之人,能理解我的诗歌。为此,我愿意花费一整船的明月,去换取你的理解和共鸣。
去完善
释义
1. 水树:即水生植物,此处指水上树林。 2. 空花:佛教术语,意指虚幻之花,比喻一切世间的事物都是短暂的、不真实的。 3. 豁:开朗、畅快。 4. 隠趣:隐逸的志趣。 5. 琴在底须弦:没有琴又何必需要弦呢,意指没有知音理解,弹琴也无意义。 6. 开关:这里指开启心灵之窗,领会真理。 7. 破费:消耗、花费。 8. 沧江:江河,这里特指浙江的江河。
去完善
赏析
《谒赵东野》这首诗是诗人罗椅为了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敬仰之情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水树摇窗榻见天,空花换尽我依然”两句表达了作者在诗词世界中沉浸已久,即使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挫折,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热情。“吟情豁处因闻道,隠趣深来颇入禅”则表现了诗人从诗词学习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感受到了诗歌带来的宁静与和谐。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诗人的一种隐喻,即:没有外界干扰的声音,也就没有必要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因为没有琴的存在,所以也不需要弹奏。这种比喻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于外部世界的摒弃。 最后一句“破费沧江月一船”,诗人以画面感强烈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月图,以此表达对诗词的热衷和热爱。这句话意味着诗人愿意为诗词付出一切,甚至是自己心中的明月。整首诗以诗言志,通过富有哲理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示了诗人执着追求真知灼见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椅的《谒赵东野》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那时,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罗椅作为南宋大臣,亲历了政坛的风云变幻以及国家的动荡不安。 罗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他关心国家大事,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然而,南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使得罗椅感到痛心疾首。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宋朝历史及文化名人,希望从他们的身上汲取智慧,为国家和民族寻求一条发展之路。 在这首诗中,罗椅表达了对赵东野的敬仰之情。赵东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赵鼎(1085-1147)的字,他在北宋末年任职宰相,为国家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南宋初期,赵鼎因与秦桧不合而被贬谪至海南岛,最终病逝于此。罗椅通过怀念赵东野的一生,不仅表达了他对先贤的敬仰,也寓含着他对南宋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