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兴二首 其二
跃鱼甚微细,解转秋江漪。
一静未满刻,一动辄移时。
岂由鱼乐乎,或是水性之。
商量未渠稳,风急芦花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跳跃的小鱼非常细小,它们在秋天的江水里灵活游动。
静止的时候不超过一刻钟,一旦动起来就要过好一会儿才能停。
这难道是因为鱼儿快乐吗?也许是水性的原因。
还没有完全商量好怎么办,风就急促地吹起来,芦花在风中轻轻摇晃。
去完善
释义
1. 跃鱼:在水中跳跃的鱼。
2. 微细:细小。
3. 解转:解开波纹。
4. 秋江:秋天的江河。
5. 漪:水波纹。
6. 一静:保持静止。
7. 未满刻:指时间还未满整刻。
8. 辄:总是。
9. 移时:过一段时间。
10. 由:因为。
11. 鱼乐:指鱼的快乐。
12. 或:也许。
13. 是:这是。
14. 水性:水的特性。
15. 商量:讨论,思考。
16. 未渠稳:还没有稳定。
17. 风急:风很大。
18. 芦花:芦苇开的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江面景象,诗人通过观察鱼儿在水中游动,感受到秋天的气氛。诗中的“跃鱼甚微细,解转秋江漪”形象地刻画了鱼儿在秋天微小的水中跃动的情景,表达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人进一步思考鱼的游动是否出于其本性还是因为它们感到快乐。这里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一静未满刻,一动辄移时”则传达出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感悟,即生命的瞬间变化。
最后两句“商量未渠稳,风急芦花低”则为全诗增添了一丝苍凉的氛围。诗人用风吹低芦花的意象来隐喻生命的无常和脆弱,表达出对生活的感叹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细微事物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杂兴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罗椅的作品,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罗椅在青年时期曾赴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这使他认识到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并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嘉定年间,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罗椅在这个时期生活困顿,饱尝世间冷暖,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呼吁改革。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向往宁静、和谐的生活。然而,这种愿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这也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