瞌睡诗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曲几不待凭,虚櫺那暇寄。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儿童欲恼翁,摇膝问某字。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不省较短长,谁能问兴替。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睡觉如何发生,犹如风雨飘来。
曲折的桌几来不及依靠,空虚的窗棂没有闲暇寄托。
勉强支撑起眉头回应他人,伸手拿扇子却已掉落。
径直走进华胥之国,想要见到混沌大帝。
深深地打鼾自成一调,还有独特的韵味。
气息稀疏仿佛暂时清醒,气息不畅似乎还在醉酒。
孩童想要逗弄老人,摇晃着膝盖询问某个字。
嘴唇之间仅有一个回答,话音刚落又陷入沉睡。
杂乱地拍掌大笑,想要生气却生不起来。
未曾参悟佛家道理,已经领会到点头之意。
未曾遇到曲车,口水已经沾湿了衣袖。
不去关心长短优劣,谁能探寻兴衰更替。
阴天下各种怪异舞蹈,张口就有诸多不同。
一年三百六十日,仿佛一直在沉睡。
去完善
释义
1. 瞌睡:困倦欲睡的状态。
2. 譬如:比如。
3. 曲几:古代的一种矮几,供休息时依靠。
4. 虚櫺:空洞的窗户。
5. 那暇:哪里有空闲。
6. 应人:应酬他人。
7. 华胥国:神话中的国家。
8. 混沌帝: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创始者。
9. 齁齁:形容打鼾的声音。
10. 兀兀:形容昏昏沉沉的样子。
11. 息疏:气息舒缓。
12. 气窒:呼吸困难。
13. 扶醉:形容醉酒状态。
14. 儿童:指年幼的学生。
15. 翁:诗人自指。
16. 摇膝:表示不耐烦的动作。
17. 吻间:说话的时候。
18. 杂然:纷纷扰扰的样子。
19. 嗔:生气。
20. 佛祖:佛教的创始人。
21. 曲车:一种带轮子的车。
22. 流涎:流口水。
23. 沾袂:濡湿衣袖。
24. 省:理解。
25. 短长:高低优劣。
26. 谁能:谁可以。
27. 兴替:兴起与衰败。
28. 阴天:天气阴暗。
29. 百怪舞:形容各种奇怪的言论。
30. 开口:发表意见。
31. 辄:总是。
32. 何似:何如,怎么样。
去完善
赏析
《瞌睡诗》是南宋诗人罗椅所创作的调侃自己嗜睡的诗篇。诗中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人在瞌睡中的各种状态,以及孩童与睡眠者之间的互动。全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诗人用风雨的突如其来比喻瞌睡的产生,暗示着这种状态无法预测和抗拒。
“曲几不待凭,虚櫺那暇寄。” 弯曲的小桌子还没来得及依靠,空空的窗棂还没来得及寄托思想,就已经进入了梦乡。这里描绘了诗人进入瞌睡状态的迅速和不由自主。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为了应付别人,勉强撑着眉头保持清醒,但手刚伸出去拿扇子就坠落下来,表现出诗人无法抵抗困意的无奈。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这里将瞌睡比作在梦中畅游的华胥国,试图拜见混沌未分的上帝,表现了诗人对于梦境的神秘向往。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酣睡时的鼾声自成一派,昏沉的状态也显得别有风味,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豁达态度。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呼吸稀疏时仿佛暂时醒来,气息堵塞时又像是醉酒后的恍惚,形象地描述了人在瞌睡中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状态。
“儿童欲恼翁,摇膝问某字。” 小孩子想逗恼爷爷,摇动着膝盖向他请教某个字,而诗人仅在亲吻之间回应一下,言语间已经再次入睡,生动地展现了一老一少的童趣画面。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孩子们杂乱无章的笑声和想要责备的意愿都无法使诗人从瞌睡中醒来,体现了诗人嗜睡的程度之深。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即使没有参透佛家的奥妙,诗人已然领会到生活的真谛——顺其自然,不强求。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即使未曾遇到卖曲的车马,口水也已经沾满了衣袖,表达了诗人生活中看似无意识但又富有哲理的一面。
“不省较短长,谁能问兴替。” 对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不去计较长短优劣,又有谁能询问历史的兴衰更替呢?这流露出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学。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在阴郁的天气里,各种离奇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开口谈论便会有不同的看法,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全诗结尾处,诗人感慨一年三百六十天,或许还是整天沉浸在瞌睡中更为痛快吧。这首诗以一种戏谑的方式传达出诗人的智慧和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瞌睡诗》是南宋诗人罗椅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北方金国和蒙古帝国的威胁。罗椅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曾任官职,但由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过起了隐逸的生活。
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罗椅对隐居生活的体验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瞌睡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罗椅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