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女哀词三章 其三
秋风萧飒兮白露下,岂不日月兮照我下土。
持此白头兮言归何所,默已不堪兮哭微更苦。
儿孙为吾一恸兮万万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萧瑟的秋风吹拂中,白露降下,那明亮的日月照耀着我脚下的土地。手捧白发,我想问何处是我最终的归宿?沉默之中,我已无法承受这悲痛,哭泣之声愈发凄苦。愿我的子孙为我哀痛,这样的情感万古长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孙氏女哀词三章”是三首悼念女性的诗。
2. “罗椅”是南宋末年的文人。
3. “其三”表示这是第三首诗。
4. “秋风萧飒兮白露下”:萧飒,形容秋天的风;白露,指初秋的露水。这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5. “岂不日月兮照我下土”:日月,指阳光;下土,指地面。这句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照耀着大地。
6. “持此白头兮言归何所”:持,拿着;白头,比喻年老;言归,指回到老家;何所,哪里。这句表达了诗人年老后回乡的想法。
7. “默已不堪兮哭微更苦”:默已,沉默不语;不堪,忍受不了;哭微,小声哭泣;更苦,更加痛苦。这句描述了诗人因无法忍受内心的悲痛而小声哭泣的情境。
8. “儿孙为吾一恸兮万万古”:恸,极度悲痛;万万古,永久。这句意味着儿孙们会为我的离世而感到极度悲痛,这种悲痛会永远留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悲凉深沉的诗歌。在诗的开头,诗人以“秋风萧飒兮白露下”的景象描绘了秋天肃杀的氛围,这种氛围与人的悲痛情绪相互交织,更显出一种沉痛的气氛。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岂不日月兮照我下土。”太阳和月亮照常升起降落,照耀着大地,但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悲哀和绝望,无法感受到这份光明和温暖。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她的悲伤和对生活的迷茫:“持此白头兮言归何所,默已不堪兮哭微更苦。”诗人满头白发,但她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只能默默地忍受这痛苦,泪水不住地流淌,显得更加痛苦。最后,诗人将希望寄托于她的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够为她痛哭一场,这哭声将成为永恒的回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亲人的眷恋,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关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9年,正值唐朝中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了历史,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在这个时期,杜甫辗转流离,生活艰辛,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一年里,杜甫的生活充满了困苦。他原本在成都的一个小村庄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他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这使他深感痛苦。
在这一年里,杜甫的作品中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悲剧,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深深忧虑。在他的笔下,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以及社会的黑暗都得到了深刻的揭露。
总的来说,这首《孙氏女哀词三章 其三》是杜甫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中,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时代的反思,展现出了他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正义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