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直讲圣行二首 其二
故老复谁在,此邦嗟至今。
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
客散门庭寂,尘留几杖深。
莆人颂遗爱,南望泪横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故老复谁在,此邦嗟至今。
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
客散门庭寂,尘留几杖深。
莆人颂遗爱,南望泪横襟。
现代白话文译文:
故乡的老人们如今还剩下谁呢,这个地区还在感叹至今。
文学和文章是千秋万代的事务,忠诚和孝顺是我一生的信念。
客人散去后庭院显得格外寂静,尘土留下的痕迹表明曾经的繁荣。
莆田的人们传颂着先人的遗泽,向南望去不禁泪水沾湿了衣襟。
去完善
释义
1. "故老":指前朝或前辈的老人,这里指代的应该是唐朝的诗人,或者是黄公度的前辈或者朋友。
2. "此邦":这个地区,指的是诗人所在的地点。
3. "千古事":指流传千古的事,这里的“文章”在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历史传承。
4. "忠孝":忠诚和孝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强调的重要品德。
5. "尘留几杖深":灰尘积累在椅子上,说明房屋很久没人居住了,表达出房屋的寂静和荒凉。
6. "莆人":福建莆田的人。
7. "南望泪横襟":向南望去,泪水沾湿了衣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哀思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黄公度以深情的笔触悼念了逝去的张直讲圣行。首先,他通过“故老复谁在”的提问,表达了对往昔贤人的怀念和对当前局势的不满。接下来,他用“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来赞美张直讲圣行的文采与品德,强调其忠诚孝顺的品质是其人生的核心追求。
诗中的“客散门庭寂,尘留几杖深”描绘了张直讲圣行逝去后,昔日门庭若市的景象已不再,留下的只有满室的灰尘和空荡的几杖。这表现了诗人对逝者离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感慨。
最后,诗人通过对莆田百姓颂扬张直讲圣行的仁爱之举的回忆,表达了南望莆田方向时泪流满面、无法自已的心情。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缅怀与悼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张直讲圣行二首 其二》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他的诗才横溢,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擅长咏史诗。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据史书记载,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正值南宋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然而,此时的南宋朝廷正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威胁,边防空虚,百姓疾苦。
其次,我们要了解黄公度在这期间的人生际遇。他年轻时即以才华闻名乡里,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直到晚年,他才在秦桧的推荐下担任秘书省正字一职。然而好景不长,秦桧去世后,他被排挤出朝廷,出任分宁县丞。这一时期,黄公度虽身处官场,但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我们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南宋初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黄公度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现实、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重要诗篇。其中,《挽张直讲圣行二首 其二》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综上所述,《挽张直讲圣行二首 其二》这首诗歌是在南宋初期,黄公度在科举失利、官场沉浮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黄公度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