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乱后过隆教寺

标题包含
乱后过隆教寺
纸窗破碎网蜘蛛,古铁香炉灰半无。 吟得诗成无笔在,闲寻枯炭壁间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窗户上的纸张破裂了,漏出了蛛网;古老的铁香炉上已经积满了灰尘。 想要把刚做好的诗句写下来,却发现没有笔;只好在墙上找些干炭来涂鸦一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乱后:指战乱之后。 2. 隆教寺:佛寺名,位于江西九江。 3. 纸窗:用纸张糊的窗户。 4. 破碎:破裂破碎的状态。 5. 网蜘蛛:蜘蛛结网于窗上。 6. 古铁香炉:古代的铁制香炉。 7. 灰半无:香炉中的香灰只剩下部分。 8. 无笔:没有毛笔。 9. 闲寻:悠闲地寻找。 10. 枯炭:烧过的木炭。 11. 壁间:墙壁之间。
去完善
赏析
《乱后过隆教寺》是南宋诗人萧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歌描绘了隆教寺破败的景象和诗人孤独的心情。诗歌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纸窗破碎网蜘蛛”形象地描绘了隆教寺窗户破败的景象。“纸窗”象征着寺庙的尊严和神圣,而“破碎”则暗示着战争的破坏力。蜘蛛在破败的窗户上织网,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寺院的荒芜,也传达出生命在艰难环境中的顽强生存意志。 次句“古铁香炉灰半无”进一步展示了寺庙的破败景象。“古铁香炉”是寺庙中的重要陈设,代表着信仰和宗教生活,而“灰半无”则表明战争导致寺庙失去了往日的繁荣。这句诗通过香炉的灰烬来表现战乱的破坏,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第三句“吟得诗成无笔在”表达了诗人身处破败寺庙时的无奈心情。诗人原本想要抒发内心的感慨,但发现没有笔可以书写。这里的“无笔”不仅指实际的物质匮乏,还隐含着诗人无法表达内心情感的无奈。 最后一句“闲寻枯炭壁间书”则是诗人寻找替代书写工具的过程。虽然缺少笔墨,但诗人仍然试图通过寻找墙壁上的枯炭来记录自己的诗篇。这一行动既表现出诗人的坚韧与乐观,也传达出他对诗词创作的执着追求。 总之,《乱后过隆教寺》通过描绘战乱后隆教寺的破败景象和诗人孤独的心情,展现了一幅战乱后的人间惨状,以及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坚守。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萧澥的文学才华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乱后过隆教寺》是南宋诗人萧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可以追溯至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战乱频繁之际。诗人萧澥在这期间曾遭遇流亡、颠沛流离的生活,深刻地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萧澥本是一名书生,曾在南宋朝廷任官职,但在战乱时期,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在逃亡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萧澥对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充满了担忧。他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他感到无能为力。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他来到了隆教寺,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切。 隆教寺作为当时的一处佛教圣地,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寄托。萧澥在隆教寺感受到了宁静和平静,这种氛围让他暂时忘记了战乱的痛苦。然而,他终究无法忘记现实的苦难,于是在诗中发出了“一径深苔滑”的感慨,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忧虑。 总的来说,《乱后过隆教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绍兴年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诗人萧澥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波折,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切,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发出无奈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