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八首
十五日已前,湖光潋滟晴方好。
十五日已后,山色空濛雨益奇。
正当十五日,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秋月似鸾台镜,
赢得多才一首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十五日之前,湖水波光粼粼,阳光照耀下的景色美好无比;过了十五日之后,山间云雾缭绕,雨水使得山水更加奇特。而在十五日当天,若将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艳丽的妆容都非常适合她。中秋的明月如同鸾台上的镜子,让人感叹不已,吸引着许多才子为她写诗。
去完善
释义
1. 湖光:指西湖的水波闪烁。
2. 潋滟:形容水波相连不断的样子。
3. 晴方好:在晴天时非常好。
4. 山色:指西湖周边的群山景色。
5. 空濛:烟雨迷茫的景象。
6. 雨益奇:雨天的景色更加奇特。
7. 西子: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里用来比喻西湖的美丽。
8. 淡妆浓抹:指西湖的晴天与雨天之美,如同西施的素颜和浓妆。
9. 总相宜:总是很适宜,意指西湖的美不分天气如何。
10. 中秋月:指中秋节的月亮。
11. 鸾台镜:鸾凤鸾台上的镜子,这里用来比喻中秋月之明亮。
12. 赢得:获得。
13. 多才一首诗:形容有很多人写诗赞美中秋月的美丽。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西湖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学观点。前半部分描述了晴天和雨天西湖的不同之美,强调自然之美无处不在。后半部分将中秋的圆月比作鸾台镜,突显出月圆之时的美好景象,同时传达了诗歌赞颂美好生活、寄寓人生哲理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是一首典型的抒怀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三十八首》是宋代诗僧释如净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然而,禅宗文化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诗僧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如净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释如净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出家为僧,后还俗成为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在他的生命中,他经历了从佛教信仰到世俗生活的转变,这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偈颂三十八首》中,他以独特的禅理和诗歌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
在南宋时期,禅宗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时期的禅宗诗歌多以抒发了作者对生命、自然、禅定的深刻理解为主题,强调内心世界的平静与宁静。释如净的《偈颂三十八首》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他在作品中以简洁的诗句描绘了禅宗的意境,传达了深刻的禅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