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古今逢此夜,共冀泬㵳明。
岂是月华别,祗应秋气清。
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
寻客徒留望,璇玑自有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今同此的夜晚,共同期盼明亮的月光。
并不是月亮的光芒有所分别,只是因为秋天的气候清新。
当月光照在中华大地上的时候,天空中一轮明月照亮了四面八方。
寻找客人只会留下失望,而那明亮的北斗七星自然有它的运行轨迹。
去完善
释义
1. 中秋: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晚上,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挂灯笼等,以示庆祝团圆。
2. 潘纬:南宋时期的文人,生卒年不详,字叔度,号元明居士,浙江人。擅长诗文,作品以描绘山水景色见长。
3. 古今:这里指古代和现代。
4. 逢此夜:指中秋节这天晚上。
5. 共冀:共同期望。
6. 泬㵳:是天空无云遮蔽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明亮的月光。
7. 月华:指月亮的光辉。
8. 祗应:只因为。
9. 秋气:秋天的气息,这里指凉爽的气候。
10. 中土:中原地区,这里指中国。
11. 正:正好,刚好。
12. 八荒:指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13. 平:平静,宁静。
14. 寻客:指离家在外的人。
15. 徒:白白地。
16. 留望:留下盼望的心情。
17. 璇玑:北斗七星的斗柄部分,这里用来比喻天体的运转。
18. 自有程:有固定的规律和进程。
去完善
赏析
《中秋月》这首五言古诗从各个角度描绘了中秋节的明月。诗人首先提到“古今逢此夜”,暗示了这一天的独特性,即自古以来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都会共赏明亮的月光。接下来的两句诗中,潘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月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如此明亮?他认为是秋天的气息让月亮更加清晰。在这里,“秋气清”既是指秋天纯净的空气,也象征了秋高气爽的氛围。
第三联继续深入描写中秋之月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此时月亮的影子正好投射在地面中央,而其轮廊则在八方地平线上显得格外分明。这种描述将人们引向一种深邃、宽广的空间感,仿佛整个宇宙都沉浸在明月的光辉之中。
最后,潘纬以“寻客徒留望,璇玑自有程”收尾。这两句诗告诫我们,尽管人们在寻找与欣赏中秋之美时可能有所期待和失望,但大自然的规律——如月球的运行轨迹——早已设定,并不需要人为干预或担忧。因此,在面对美景时,只需保持宁静的心态去欣赏,去感受那份和谐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月》是南宋诗人潘纬在庆元二年(1196年)中秋节时所作。此时的潘纬已年近古稀,他一生经历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频发。潘纬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然而,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被誉为“江南才子”。
庆元二年的中秋节,正值南宋政权稳固、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朝廷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潘纬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乱、民生疾苦的老者,对此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喜悦。相反,他在《中秋月》中表达了对自己年迈体衰、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亲朋好友离别、生死无常的忧思。
在这首诗中,潘纬通过描绘中秋明月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用月亮的圆缺比喻人生的离合,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中秋月圆之时,表达了对团圆美满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成为了我国古代中秋诗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