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猷知府给事宠寄道中阻雨之什忧时悯农有古良二千石之风感叹次韵 其二
赤子既迫寒且饥,异时严警如边垂。
弃捐沟壑死锋镝,有如秦越视瘠肥。
公来随车霈灵雨,织妇耕农闻好语。
爱民戢吏政不苛,兵兴敢避科徭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子既受寒又挨饿,那种严酷犹如边疆警备般可怕。
他们倒毙在沟渠之间,就如同被邻国忽视的贫瘠之地。
您来了如同甘霖降临,农民、织妇都听到了好消息。
您关心百姓让官员们不再残酷苛刻,尽管战事吃紧,却不逃避繁重的工作。
去完善
释义
1. "子猷":本诗作者李光的号。
2. "知府给事":指作者当时在知府任上供职于门下省。
3. "宠寄":地方官员对上级的敬称。
4. "道中阻雨":途中因下雨而受阻。
5. "之什":指这首诗。
6. "忧时悯农":关心时事并同情农民。
7. "有古良二千石之风":赞美某人有古代贤官的风范。这里"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等级。
8. "感叹次韵":表示诗人因感而发,按照原诗的韵脚来作诗。
9. "赤子":古代对百姓的称呼,即百姓或老百姓。
10. "异时":不同时期。
11. "严警":严格的戒备。
12. "如边垂":像边疆一样需要严密戒备。
13. "弃捐沟壑":抛弃在沟壑中,指死亡。
14. "锋镝":刀剑等兵器。
15. "有如秦越视瘠肥":借用典故,指民众处境艰难而不被关注。
16. "秦越":秦和越两国,这里借指两国关系疏远。
17. "织妇":指从事纺织业的妇女。
18. "耕农":指从事农业的农民。
19. "好语":好消息。
20. "爱民戢吏政不苛":爱护百姓,整顿官僚政治,使之不过于严苛。
21. "兵兴":战争兴起。
22. "科徭":古代的税收和劳役。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诗人以炽热的情感描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赞美了知府李光的仁爱之心。诗句中将农民与边境戍边的将士相提并论,以强调他们的艰辛处境。通过描绘农民在恶劣环境下挣扎求生、弃尸沟壑的悲惨景象,反映出社会的冷漠与不公。然而,知府李光的到来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他的德政犹如甘霖滋润大地,使耕农们欢欣鼓舞。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突显出李光的仁厚爱民形象,表达了百姓对于这样一位官员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子猷知府给事宠寄道中阻雨之什忧时悯农有古良二千石之风感叹次韵 其二》是南宋诗人李光在公元1174年左右所创作的。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建立稳定,然而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诗人李光曾任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因与权臣秦桧不和而被贬谪至湖北等地。
在人生际遇方面,李光在这段时间内遭受了多次政治打击,仕途浮沉。他在被贬期间,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风雨阻碍,对农民生活的忧虑和对古代良吏的怀念之情。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虽然经济相对繁荣,但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仍然十分尖锐。由于金兵的不断侵扰,北方大片国土沦丧,民众生活困苦。而南宋朝廷内部,权臣秦桧独揽大权,排除异己,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光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体恤民情的士人,创作了这首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诗篇。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