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肉不常得予蔬食已惯每闻有猪则召一二友生同饭月不过二三四月二日闻有猪亟令召三职事
颜乐箪瓢孔饭蔬,先生休叹食无鱼。
小兵知我须招客,市上今晨报有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颜渊的快乐在于一箪饭一瓢水,孔子的美食就是蔬菜,所以请不要再感叹没有鱼肉了。小兵们知道我需要招待客人,刚刚在市场上报称已经买到猪肉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昌化:县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西部,现为昌化镇。
2. 不常得:很少得到。
3. 予:我。
4. 蔬食:素食,以蔬菜为主的饮食。
5. 已惯:习惯,适应了。
6. 一二友生:一两个朋友。
7. 月不过二三四月二日:每个月不超过两次。
8. 闻有猪:听说有猪出售。
9. 亟令:立刻下令。
10. 三职事:指李光的三个下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标题较长,主题为诗人与朋友们分享素食的体验和感想。诗人李光借此表达了他安于清贫生活的态度,并赞美了生活中最质朴的快乐。诗歌一开始以孔子颜回的乐在其中为引子,突出了诗人甘受清贫的精神境界。然后提到家中来了客人,虽然家贫菜疏,但是诗人和朋友依然能过得快乐。最后两句描绘了生活中的小细节,士兵知道诗人要请客,于是立即告诉市集上有了猪肉,诗人马上邀请三名好友共享美食。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欣赏,充满了诗意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李光之手,创作于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李光在南宋时期是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人,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多次被贬谪,辗转各地。这首诗是他任昌化军使期间所作,表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下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当时,猪肉是一种相对稀有的食物,由于战乱和饥荒,百姓生活困苦,能够吃上猪肉的日子并不多。因此,当得知有猪时,李光便会邀请一二友人共同享用这难得的美食。诗歌标题中的“昌化肉不常得”表达了这一情况。
在宋高宗时期,南宋政权刚刚建立,面临金国的侵略压力,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诗人作为南宋政权的官员,曾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权臣秦桧,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念,关注民生,与友人共度艰难时光。
去完善